看清楚书信上的内容后,蔡邕沉默了,贾诩见状也没催促,只是在旁默默喝酒,等待着他的回答。
良久,蔡邕深吸一口气,十分郑重的看着贾诩:“如果信中所言为真,这活我干了。”
贾诩端起酒杯,朝他敬了一个,笑道:“我就知道你会答应的,这事要是做成了,别的地方我不敢说,但是以后的交州百姓,提起你都得尊称一声蔡师。”
蔡邕随意的摆了摆手:“师不师的我无所谓,我只想确定他们是否真的打算在交州之地大兴教育,让所有的交州百姓都能读上书。”
贾诩重重点头:“这是自然,不瞒你说,据我了解到的消息,士燮在没升任交州牧之前已经在交趾郡大兴教育了,基本所有的交趾儿童到了一定年龄都能去学堂读书。”
“现在的情况你也知道,地盘大了,人口一下多了几百万,老师的数量难免跟不上,所以这时候就需要你这位名扬四海的蔡大儒帮忙多教授点人才出来,好补上这个缺口。”
“至于书籍方面的事情完全不用操心,交趾发明了一种印刷术,只要人手足够,他们一天就能印刷成千上万本书籍。”
“此事当真?”
蔡邕闻言噌的一下站了起来,这个消息比之前书信上说的在交州开展全民教育还来的震撼。
贾诩朝着一旁的字帖指了指:“有字帖为证,这份字帖上的字就是印刷出来的。”
蔡邕急忙拿过字帖,对着上面的字仔细观察起来,旋即放声大笑:“好,好啊,士家有大功啊,有此印刷术,文教大兴不远矣~”
虽然经过士家的改良,白纸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了,纸质书籍也代替竹简成为了主流,但这些书籍都是靠手抄出来的,效率可想而知。
物以稀为贵,靠着手抄很难把书籍的数量提升上去,因此书籍的价格也是居高不下,压根就不是普通百姓能承受的,所以想要推行教育难如登天。
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印刷术,书籍的数量就不是问题了,只要老师足够,早晚能让所有人读书识字。
一想到以后田地里耕种的老农都有机会读书明理,蔡邕就止不住的兴奋,这可是古之圣贤都做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