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王氏和郑氏,武则天的眼神动了动。
她放下草稿,沉吟片刻:“你说的有道理,可世家势力盘根错节,若强行推行,恐生事端。不如先在长安和洛阳试点,若效果好,再推广到全国。”
我心里一松,连忙躬身:“谢陛下!臣定不负陛下所托,把长安的试点做好!”
走出御书房时,阳光正好洒在宫墙上,金灿灿的,像洒了一层希望。
回到格物院,我们立马忙活起来。
苏明带着文社学子去宣传《平准令》,赵小乙和鲁二去监督官贷的发放点,沈括则负责救济仓的选址和粮食储备。
没几天,长安的寒门子弟就都知道了《平准令》。
不少人去官贷点借钱,脸上都带着笑:“以前借世家的钱,怕还不上利滚利,现在有了朝廷的官贷,踏实!”
可没高兴几天,洛阳就传来消息,荥阳郑氏抗拒《平准令》,不仅不按五分息放贷,还把家里的粮仓锁起来,囤着粮食不卖。
洛阳的粮价一下子涨了三成,百姓买不到粮,有的甚至饿肚子。
周平急得写信来:“李大人,郑氏说《平准令》不适用世家,还放话说,要是朝廷逼他们,他们就联合洛阳其他世家,断了长安的粮道!”
我看着信,手里的茶杯差点摔了。
小主,
郑氏在洛阳刚吃了亏,现在竟敢囤粮对抗朝廷律令,这是把陛下的宽容当软弱!
鲁二气得撸起袖子:“俺这就带几架霹雳炮去洛阳,把郑氏的粮仓炸了,看他们还敢不敢囤粮!”
赵小乙也跟着点头:“对!上次在洛阳没收拾他们,这次得让他们知道,朝廷的律令不是摆设!”
“不可。” 沈括拦住他们,“炸粮仓会伤了百姓,还会让其他世家觉得咱们蛮横,也不合礼法。”
“不如找上官婉儿大人帮忙,她在朝廷人脉广,还掌管着御史台,能帮咱们查郑氏的囤粮证据,名正言顺地查封粮仓。”
我眼前一亮,想到上官婉之前在朝堂上帮过我,她刚正不阿,肯定会帮百姓说话。
当天下午,我去了上官婉的府邸。
她正在书房整理奏折,见我来,笑着让座:“李大人是为洛阳郑氏的事来吧?我也收到了洛阳御史的奏报,正想找你商议。”
我没想到她已经知道了,连忙说:“上官大人,郑氏囤粮害百姓,还抗拒《平准令》,必须严惩!可咱们得有证据,才能让他们无话可说。”
上官婉点点头:“我已让人去洛阳查了,郑氏在洛阳有三座大粮仓,都囤满了粮食,足够洛阳百姓吃半年。”
“咱们可以带御史台的人去洛阳,用文气溯源术查粮仓的粮食来源 ,若是他们强买百姓的粮食囤起来,就是罪加一等。”
她的话,让我心里有了底:“有上官大人帮忙,此事必成!”
第二天一早,我们带着御史台的官员和格物院的几人,带上文气弩,又往洛阳赶去。
路上,上官婉跟我聊起《平准令》:“这律令是好,可世家不会轻易妥协,以后怕是还会有其他世家效仿郑氏。”
“咱们得借这次机会,杀一儆百,让所有世家都知道,朝廷的律令,天下通用!”
我点头称是,心里更坚定了要收拾郑氏的决心。
到了洛阳,我们直奔郑氏的第一座粮仓。
粮仓门口守着十几个家丁,手里拿着棍棒,见我们来,领头的家丁喊道:“这是郑氏的粮仓,你们敢闯,就是跟郑氏作对!”
上官婉拿出御史台的令牌:“奉陛下旨意,查郑氏囤粮一案,谁敢阻拦,以抗旨论罪!” 家丁们脸色变了变,却还是不让开。
鲁二往前一步,手里拿着文气弩:“俺再说一遍,让开!不然俺的弩箭把你们串成糖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