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封禅大典的路上

除夕前几日,我常和沈括、上官婉去长安街逛。

街上早已挂满了红灯笼,小贩们吆喝着卖春联、福字,还有孩童拿着糖画追跑打闹。

有次路过一个卖年货的摊子,摊主认出我,非要塞给我一包花生:“李大人,多亏您制定的诗词契约,让我们几乎没有资金周转的压力,这点花生您拿着,是俺的心意!”

我推辞不过,只好收下,看着摊主朴实的笑脸,忽然明白。

所谓的幸福感,从来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功绩,而是这样一句真心的感谢,一个温暖的笑容。

沈括看着我手里的花生,笑道:“你看,百姓都记着你的好呢。”

上官婉也点头:“这便是‘民为本’的意义,你为他们谋福祉,他们便把你放在心上。”

除夕当晚,格物院的院子里挂满了红灯笼,鲁二和赵小乙在厨房忙得热火朝天。

我和上官婉、沈括在厅里写春联,上官婉的字娟秀,沈括的字严谨,我则写得洒脱,三副春联贴在门上,倒也相映成趣。

开饭时,桌上摆着饺子、酱肉、鱼,还有鲁二特意做的粟米糕。

赵小乙夹起一个饺子,咬了一口,忽然皱起眉:“俺这饺子咋漏馅了?”

鲁二凑过去一看,哈哈大笑:“你这褶子捏得太松,能不漏吗?下次俺教你!”

说着,他夹了个自己包的饺子递过去:“尝尝俺的,保准不漏!”

小主,

大家说说笑笑,喝着青梅酒,窗外偶尔响起爆竹声。

我看着满桌的人,心里满是踏实,这是我在这个世界的第二个年,有着身边这些可爱的人,和这份沉甸甸的归属感。

这一刻,我忽然觉得,就算永远留在这个世界,也没什么不好。

年后没过几日,宫里就传来消息,让我们正月十五后启程前往泰山,随行的还有禁军护卫。

出发前一晚,老夫子又派人送来一封信,信里写着 “泰山多险,需防小人作祟,万事小心”。

我把信给上官婉看,她皱了皱眉:“世家虽在洛阳受挫,但未必甘心,此次封禅关乎天下民心,他们说不定会有动作。”

沈括也点头:“我已把农器模型都装在特制的木箱里,还加了一层铁皮,以防万一。”

正月十六清晨,我们一行十余人,带着农器模型和《封禅文》抄本,坐着马车启程前往泰山。

此时的长安城外,积雪已渐渐融化,田埂上冒出了点点新绿,河水也解冻了,潺潺地流着。

鲁二坐在车头,哼着家乡的小调,赵小乙则趴在车窗边,看着窗外的景色。

足足在路上走了一个月,真是漫长又痛苦,这时候觉得绿皮简直就是天上人间。

沈括面无人色的拿出地图,指着前方:“再过两日,咱们就能到兖州地界了,那里离泰山只有百余里路了。”

上官婉则在整理文书,时不时提醒护卫们注意周围动静。

我靠在车厢里,看着手里的《泰山吟》草稿,这几日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便提前写了几旬,想着万一遇到危险,或许能派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