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城门口,就见当地官员领着一群人在那里等候。
为首的官员穿着绯色官服,见到我们立马迎上来,躬身行礼:“下官泰安知府周明,恭迎李大人、沈先生、上官姑娘,还有各位大人!”
“陛下的队伍已经先一步进城,让下官在此等候各位,带各位去看封祀坛。”
跟着周知府往城南走,一路上都能看到百姓们站在街边张望,有的还拿着刚做好的馒头往护卫手里塞,嘴里说着 “辛苦各位大人了”。
有个小孩子举着糖画跑到我面前,仰着小脸说:“李大人,我娘说,是您让我们能吃上饱饭的,这糖画给您吃。”
我蹲下身,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谢谢你,小朋友,糖画你自己吃吧,大人不吃。”
那孩子却不依,硬是把糖画塞到我手里,转身跑回了他娘身边。
看着手里晶莹剔透的糖画,上面画着一只小兔子,心里暖烘烘的。
这便是百姓的心意,简单又纯粹,比任何赏赐都珍贵。
周知府见了,笑着说:“李大人,您在长安推行的那些法子,咱们泰安百姓也都听说了,前些日子建封祀坛,好多百姓都主动来帮忙,说要为封禅出份力呢。”
我心里一动,问道:“封祀坛建得怎么样了?”
周知府连忙道:“都按照陛下的旨意准备好了,坛高九尺,分三层,周围还摆好了祭祀用的礼器,您去看看就知道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来到泰安城南四里处,封祀坛果然已经建好。
青灰色的砖石垒成的坛身,在阳光下显得庄重肃穆,坛的周围插着各色旗帜,随风飘扬,礼器整齐地摆放在坛上,擦拭得一尘不染。
沈括走上前,摸了摸坛边的砖石,点头道:“这砖石垒得结实,工艺也不错,看来周知府是用了心的。”
周知府连忙拱手:“都是下官分内之事,能为封禅大典出份力,是下官的荣幸。”
鲁二绕着封祀坛转了一圈,眼睛亮晶晶的:“要是把咱们的农器模型摆在坛边,让百姓都看看,多好啊!”
我笑着说:“放心,等封禅大典开始后,会有专门的地方展示农器模型,让天下人都知道,这些东西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接下来的几日,我们都在忙着准备封禅大典的事。
上官婉仔细核对《封禅文》的抄本,生怕有一个字错漏;
沈括和鲁二一起调试农器模型,确保齿轮能顺利转动;
赵小乙则跟着禁军学礼仪,他总担心自己在大典上出错,每天都对着镜子练习跪拜的姿势,逗得大家直笑。
封禅大典前一日,武则天召见了我。
她坐在案前,手里拿着《封禅文》的抄本,缓缓道:“太白,明日便是封禅大典,这《封禅文》,就由你来诵读。
朕相信你,也相信你笔下的‘民为贵,社稷次之’,能让天下人都明白,朕办这场封禅,不是为了彰显皇权,而是为了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我躬身行礼:“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定让《封禅文》的每一个字,都传到百姓的耳中,记在百姓的心里。”
武则天看着我,眼神里满是信任:“好,朕等你的好消息。明日大典,朕会与文武百官一同见证,与天下百姓一同见证。”
终于到了封禅大典这日。
天还没亮,泰安城就热闹起来,百姓们早早地站在街道两旁,等着看大典的队伍。
禁军护卫们整齐地排列在街道两侧,维持着秩序,旗帜飘扬,鼓声阵阵,气氛庄严又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