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各取所需

回到住处时,已是亥时末,院里的树被月光照得筛下满地碎银。

赵小乙揉着眼睛跟在我身后,嘴里还嘟囔着 “明天要早起给大人准备笔墨”,鲁二则扛着一捆刚劈好的柴,说 “夜里冷,给大人多烧些炭火”。

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心里暖烘烘的,推行推恩令的路上,这些细碎的陪伴,倒成了最踏实的支撑。

我让赵小乙去睡了,我自己则进了书房,点亮烛火,把李靖的旧笔记和三镇的地图摊在桌上。

沈括知道我要连夜修订《推恩令疏》后,也提着食盒赶来了。

食盒里面装着热乎的胡饼和茶汤,他来了后先把食盒打开让我吃点东西:“大人,熬夜伤神,先垫垫肚子。引经据典的事,我帮你查典籍,你专心琢磨条款。”

我拿起一块胡饼,咬了一口,温热的饼香混着芝麻味在嘴里散开。

边吃边说道:“辛苦你了,这次修订,重点要在合法性上做文章,还要加一条能约束藩镇的硬条款。”

沈括点点头,拿出《周礼》和《汉书》,翻到做好准备标记好的折角的地方说:“《周礼?夏官》里封邦建国,以藩屏周,正好能对应推恩令分地护朝的初衷;”

“《汉书?晁错传》里的削藩策,可用来论证‘强干弱枝’的必要性。”

烛火摇曳,我们俩一人伏案写,一人翻书查,笔尖划过宣纸的 “沙沙” 声,在夜里格外清晰。

写到 “分地细则” 时,我忽然停住笔,之前只想到让藩王子弟分地纳贡,可若藩王阳奉阴违,暗地里仍掌控兵权,推恩令还是会流于形式。

“得加一条藩王世子入长安为质。” 我拍了拍自己的脑门,这个关键点不能忘记了。

沈括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点头:“大人说得对!世子在长安,藩王便不敢轻易叛乱,这是约束他们的关键。”

“只是……”

“会不会显得朝廷太强硬,惹得田承嗣反感?”

我望着窗外的月亮,想起周校尉带回的 “必反” 二字,语气坚定:“安路山、史思明已露反意,若不加点硬条款,推恩令就是纸老虎。”

“田承嗣若真心归顺,不会在意这点约束;”

“若他有异心,这条款正好能试探出来。”

赵小乙不知何时醒了,揉着眼睛走进来:“李大哥,俺帮你研墨!”

“这世子入质的条款好,俺之前听老兵说,当年平定东突厥,就是让可汗的儿子留在长安,才安稳了好几年。”

他研墨的力道没个准头,墨汁溅到了手背上,引得我和沈括都笑了,这小子,倒也懂些门道。

一直忙到寅时,《推恩令疏》才算修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