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府城的时候,路上的行人还是很多,不过随着离府城越来越远,能看到的人就越少了。如今正是春耕的时候,路边的农田里不少人在劳作,有牛的人家自然轻松些,那些没有牛的就只能靠人来拉犁了。
自己小时候爹和大伯就是这样干活的,想想那时候条件真是艰苦,不过自己还是会时不时的怀念那段时光。
骑马比起走路肯定快的多,沿着渭河东行,这段路平坦易行,大概五天的时间他们就到了潼关。潼关可以说是他们陕府的门户了,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扼守黄河的要冲。
接下来他们就需要乘船渡过黄河,潼关渡口每天都有不少的行人渡河朝着蒲州而去,这里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所以不仅船只多,行人多,往来的商贩也很多。有找块空地就开始吆喝的,也有支个小摊叫卖的,热闹异常。
林璟宣这几日有空的时候就会把所闻所见写下来以便自己日后翻看。吃过饭,众人找了个相对大的船,毕竟他们带的东西多还有马匹。这艘船确实是大,不仅有专供人休息的地方,就连牲畜都有固定的地方,这让林璟宣不得不松了口气,刚才他还担心马匹能不能上船呢,看来是他没有见识了。
船上的人形形色色,有赶路的学子,做生意的商人,也有离家投奔亲戚的人,遇到和善的林璟宣便上去与人交谈几句,这样能听到他们对于家乡的描述,自己的阅历也会丰富一些,这也是此行的另一个目的。
下了船进入蒲州,众人找了家客栈好好休息了两天,这才再次踏上了旅程。本来按他们的规划进入蒲城后沿着官道进入平阳府,然后一路北上到达雁门关,经宣化府、居庸关到达京城。
不过刚在客栈听闲聊的书生说有大儒会在几日后在潞州讲学,潞安府文风鼎盛,潞州书院更是远近闻名,几人也是心生向往,既然来都来了那必然是要去看了一眼的,大儒的讲学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于是几人决定改变路线,从平阳府直达潞安府,听完讲学后从黎城到涉县,然后经彰德府、顺德府、真定府到达京城。这条路线比起前面一条来说花的时间较长一些,不过可以避开晋北的严寒,山路虽然险峻但比起雁门关还是易行的,晋东南地区经济富庶,也是非常值得一看。
决定了之后,几人就朝着潞安府赶去,官道还是很好走的,十日后,几人就到了潞安的地界。此时天色已晚,想要进城是不可能了,周围没有什么驿站,看来只能去村子借宿一晚了,出了官道朝北而去,远处的村子炊烟袅袅,看来是已经到做晚饭的时候了。
走近了才发现,这村子不大,看着也就三十几户人家的样子,不过位置倒是不好找,很是偏僻。哒哒的马蹄声引起了村民的注意,除了每年过来收税的吏员他们村子可是一年都见不到几个生人,如今这些人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林璟宣下马,敲了敲一户人家的大门,不过敲了半天楞是没有人来开门,这村里人对外人这么防备的嘛?他们上塬村的人见了生人也不是这样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