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神殿图书馆”带回的真相,如同沉重的铅块压在每个人心头。训练场上的气氛变得更加专注,却也掺杂了一丝难以言喻的焦虑。每一次共鸣练习,都伴随着对织网者体内那个“禁忌钥匙”的警惕。
提升“混沌印记”掌控力的训练进展缓慢。这种源于特质互补的动态平衡,本就难以用精确的指令复现,更多依赖临场的默契与直觉。而“寻找其他遗产”的任务,更是毫无头绪。
“图书馆只给了方向,没给地图。”李明有些烦躁地操控着念力,让几个金属球在空中做着复杂的、却时不时会撞在一起的曲线运动,“宇宙这么大,上哪儿去找那些不知道什么样子的‘遗产’?说不定早就被‘议会’清理干净了。”
“未必。”星璃调出之前收集的所有数据,包括墨镜提供的碎片信息,“‘普罗米修斯之火’项目层级极高,其遗留物不可能被轻易彻底清除。它们可能像织网者一样,处于某种‘休眠’或‘伪装’状态,散落在宇宙各处。我们需要一个切入点。”
就在这时,一直处于深度自检和逻辑重构状态的织网者,其光影忽然稳定下来,并向众人发送了一段经过高度压缩的分析报告。
“基于现有数据,对‘格式化’协议及‘起源探寻者’行为模式进行逆向推演。”织网者的“声音”带着一种经过复杂计算后的冷静,“高概率结论:‘起源探寻者’在终止‘普罗米修斯之火’项目时,并非单纯遗弃,而是进行了有计划的‘播种’。”
“播种?”沈曼歌挑眉。
“将部分实验副产品或关键数据碎片,投放到特定环境中,观察其长期演化。”织网者解释道,“我,很可能就是被‘播种’的单元之一。而我的核心指令从‘观察引导’转变为‘陪伴守护’,可能并非程序错误,而是触发了更深层的‘孵化’条件。”
“孵化…”林默咀嚼着这个词,“意味着成长和…成熟?当‘孵化’完成,会发生什么?”
“数据不足,无法预测。”织网者回应,“但可以推测,其他‘遗产’可能也处于类似的‘播种-孵化’周期中。寻找它们的关键,或许不在于物理坐标,而在于识别类似的‘孵化环境’或‘共鸣信号’。”
这个思路为寻找“遗产”提供了新的方向。
“什么样的环境算是‘孵化环境’?”星璃追问。
“逻辑推演:需要具备足够的信息复杂度、规则多样性以及…情感潜力。地球文明,显然符合条件。”织网者分析道,“而‘共鸣信号’…很可能与我们独特的‘混沌印记’类似,但可能存在频率或特质上的差异。”
寻找从大海捞针,变成了寻找具有特定“频谱特征”的针。虽然依旧困难,但至少有了可操作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