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街道调解员后,宁婉(贾张氏)每天戴着红袖标,拄着拐棍,在附近几个相连的大杂院之间走动。
谁家有了矛盾,哪里需要协调,她都会过去看看。
几十年宫廷生涯磨砺出的敏锐观察力,让她习惯于留意细节。
在走访中,她发现紧邻着他们院子的另一个大杂院里,新搬来不久的那户姓“郭”的人家,有些不同寻常。
这户人家只有夫妻二人,男的叫郭淮,自称是跑单帮做点小生意,女的叫李秀兰,说是家庭妇女。
两人看着倒是普通,但宁婉(贾张氏)几次借口调解邻里问题经过,总觉得他家有些违和。
后来找借口去过几次他家,证实了她的感觉。
首先是太干净了。不是普通的整洁,是那种没有生活气息的干净。
家里几乎看不到什么零碎物品,桌椅板凳摆放得一丝不苟,连灶台都擦得锃亮,不像寻常过日子的烟火气。
其次是那男的郭淮。虽然穿着普通,说话也尽量模仿本地口音,但偶尔眼神里会闪过一丝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警惕和审视,不像个走街串巷的小生意人,倒像是……
宁婉(贾张氏)在宫里见过的那种暗地里揣摩圣意的低阶官吏,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窥探感。
再者,他们似乎刻意避免与邻居深交。
别人家串门、借个葱蒜是常事,他家却总是关门闭户,有人敲门也要盘问半天才开。
有一次宁婉(贾张氏)调解完家庭矛盾后路过,那会的时间点,已经有很多人家关门睡觉了。
这个年代,没有夜间的娱乐活动,很多人家就吃完饭,关门闭户了。
恍惚间隐约听到有类似“滋滋”的声音,很轻微,但她的耳朵灵,捕捉到了那转瞬即逝的异响。
转类转去,确认那个位置就是他家。
这个年代,敌特活动并未绝迹,各种伪装潜伏的案例时有耳闻。这郭家夫妇的做派,太像是刻意在融入环境,却在某些细节上露出了马脚。
第二天,她去街道办汇报近期调解工作,完事后,跟王主任提起了这户“郭”家。
“王主任,有件事我不知道当讲不当讲,”她压低了些声音,“就隔壁院新搬来那家姓郭的,我总觉得有点怪怪的。”
王主任一听,立刻重视起来:“哦?贾大妈,您详细说说,怎么个怪法?”
街道办也肩负着一定的治安维稳和信息收集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