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不用他,可以理解。真要是还重用他,田畴反倒觉得奇怪了。
刘备回幽州,是福是祸,眼下还真不好说。
可是当着田豫的面,田畴也不好多说什么。
田豫和刘备关系极好,曾一同奉公孙瓒之命去青州,直到刘备接受了陶谦的拉拢,出任豫州刺史,田豫才返回幽州。
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经历类似,只不过田豫是迫于形势,无奈之举,刘备却是主动为之,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知道他这些经历的幽州人,大多对此表示不齿。
田畴有些勉强地答应了。
田豫看出了田畴的勉强,却无可奈何。
什么事都是有代价的,刘备做了那些选择,就应该知道会有这个结果。他如果不是走投无路,又怎么会选择回幽州呢。
至少田豫本人是这么认为的。
——
腊月底,田畴等人到达涿县。
幽州别驾韩珩、镇北将军长史荀彧出城迎接。
见面之后,鲜于辅等人围着荀彧攀谈,瞻仰荀彧的风采,热情备至,搞得荀彧都有些不好意思。
借此机会,田畴与韩珩聊了几句,提到了田豫的嘱托。
得知刘备即将返回幽州,韩珩也露出了为难的表情。
“这事……不好处理啊。”韩珩咂咂嘴。“他不去大将军麾下听令,又不去青州刺史麾下效力,回幽州做什么?这不是给使君找麻烦吗?”
田畴苦笑。“话虽如此,田国让相托,总不能不施援手。”
韩珩瞅瞅田畴,撇了撇嘴。“你会做人,何不自己向使君进言?”
“我毕竟初来乍到,不如子佩。”田畴不由分说,用力握了握韩珩的手。“田国让虽少年,却是难得的将才,不可辜负。他难得开口求人,就算是看在他的面子上,也要给刘玄德一个机会,否则以后怎么相见。”
韩珩沉吟良久,最后还是点了点头。
幽州不缺精兵,不缺勇士,但真正的将才却不多见。
田豫算是一个,小小年纪,就先后得到了公孙瓒和鲜于辅的器重。这几年镇守渔阳,施政老道,颇有章法。如果袁熙想征辽东,田豫是可用之才。
给刘备一个机会,得田豫这样的一个人才,不亏。
再说了,刘备虽然性情反复,武力却着实不错,征辽东的时候也用得上。
——
回到州牧府,鲜于辅等人随田畴、韩珩上堂,拜见袁熙。
看着鲜于辅等人,袁熙暗自感慨。
荀彧虽然远在中原,名声却早就传到了幽州。鲜于辅等人哪是来投他的,分明是来投荀彧的。看他们的眼神,就像看情人一样,都快粘在一起了。
和荀彧一比,幽州名士田畴都没人看了。
虽然心里有些酸,但袁熙向来与世无争,倒也不是太在意这些。他和鲜于辅等人谈笑风生,一句也不提过往的事。当然他们之间也没什么过节,这两年相安无事,没什么事可提的。
鲜于辅等人说完自己,又提到了田豫。
田豫本来也要来的,只是年终了,事情多,田豫实在走不开,只能代为致意。
袁熙知道田豫这个人,却不太熟悉,不免多问了几句。
鲜于辅随即介绍了一下田豫其人,尤其提到了田豫的忠义。
当初公孙瓒众叛亲离,部将王门叛乱,引袁绍大军来攻,众人畏惧,都准备投降,只有田豫不仅不肯投降,还登上城门,痛斥王门,以致于王门羞愧而走。
在公孙瓒的最后时刻,田豫是为数不多坚守到最后的人。
即使曾和公孙瓒杀得死去活来,鲜于辅还是敬重这样的人,所以后来让田豫守渔阳城。
这两年,田豫保境安民,政绩出色。
袁熙听懂了鲜于辅的意思,随即表示,会继续重用田豫,虽然不能让他留在渔阳。
按照制度,田豫身为渔阳人,不能做渔阳太守。
他身边缺少将才,希望田豫能到镇北将军府来做司马,担当重任。
鲜于辅如释重负,再拜谢恩。
司马是主掌兵权的大吏,又是亲近,很适合田豫。
紧接着,袁熙和鲜于辅商量,看看他希望有什么样的安排。
鲜于辅随即表示,只要能和荀彧做同僚,什么官职都无所谓。
此言一出,连荀彧都觉得不妥,正准备起身,却被袁熙摆摆手,制止了。
“既然如此,那你就维持官职不变,继续做你的左度辽将军、亭侯,年后就整顿兵马,准备进军辽东。我这就上书朝廷,请求天子下诏,去了左字,让你做一个真正的度辽将军。如何?”
鲜于辅有些意外,随即躬身致谢。
左度辽将军是曹操封的,亭侯也是曹操封的,虽说是以朝廷的名义,现在依然可以用,但袁熙这么大度,还是出乎他的预料。
这也就意味着,除了镇抚本州的虚名之外,他的实际利益一点也没少,反而有可能更多一些,做一个真正的度辽将军,承担平定辽东的重任。
鲜于辅满意,鲜于银、阎柔等人也松了一口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