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攻守之势异也

袁谭、荀谌恍然大悟。荀谌一拍大腿。“公达,论机变,你胜我一筹。”

荀攸连忙表示不敢。

袁谭没看他们,嘴角却不自觉的挑起。能让荀谌承认在临机应变方面稍逊一筹,是难得的事。由此可见,荀攸这段时间的表现取得了荀谌的认可,以后在两军交锋这样的事上,要以荀攸的意见为主了。

“公达,我们要追吗?”

“不用追。”荀攸摇摇头。“这一路都是水路,我们追上了也拦不住他们。况且,在巢湖出水口建城不太可能,但是在濡须口建城,却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荀攸在濡须口的位置点了点。“在这里建城,江东水师可以顺利退回江上,我军追击却会受阻。为长久计,最好能夺取此地,建一座大城,好让江东水师望而却步,无法再威胁合肥。”

袁谭、荀谌表示支持。

中渎水已经证明不适合和行军,合肥将成为东线的重要节点。如果能将濡须口控制在手中,他们就能随时进入长江,而江东军想再进入巢湖,威胁合肥,却必须先攻克濡须口的这座城。

城在谁的手里,主动权就在谁的手里。

所以,这座城绝不能控制在江东军的手中。

如此一来,攻守之势就变了,周瑜成了守城的一方,他们成了攻城的一方。

攻城需要大量的攻城器械,而且要更多的兵力以及更多的粮草、辎重,这些都要从现在开始准备。

袁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兵力不够。

攻守的兵力对比通常是一比四,没有四倍的兵力优势,几乎不可能攻克一座城池。曹仁只有一万人,周瑜以三万人攻城,这么久都没拿下。现在周瑜退守濡须口,就算这座城不如合肥城高大坚固,周瑜以一万人守城,其他人在江上随时准备增援,也需要有四到五万的兵力才能应付。

如果想稳妥一点,袁谭可能需要六到七万人。

但袁谭根本没有这么多兵力。

“向朝廷求援吧。”荀谌做出了艰难的决定。“不能让周瑜在濡须口站稳脚跟,否则中原无安寝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