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转向

紧接着,袁绍下诏议一议并州刺史上书,奏请设立幽燕都护府的事,并公布了袁熙派人送来的捷报,以及匈奴俘虏的首级。

得知刚刚逃出塞的匈奴人被袁熙重创,短时间内无法对边境造成威胁,大臣们也很高兴,纷纷表示祝贺,并大夸燕王知人善任,英勇善战,颇有陛下当年界桥大破公孙瓒的风采。

袁谭与袁尚的背后有汝颍人和冀州人,夸任何一个都有可能得罪另一个,唯独夸袁熙没什么风险,还能让袁绍开心。

果然,袁绍眉开眼笑。

讨论的过程很顺利,之前一直反对的郭图这次没吭声,其他人不是保持沉默,就是表示支持,即使有不同意见的也局限于如何限制都护的权力,以免尾大不掉,而不是成立与否的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连这点担心都显得多余。

怀疑别人拥兵自重还可以理解,怀疑袁熙,实在没有必要。

这人不好争是出了名的,无诏片甲匹马不得及塞的原则就是他自己提出来的。袁绍代汉,他即将封王,都闭门谢客,不与任何人往来,落落如隐居闹市,怎么可能有野心。

一个人是成不了大事的,有野心的人都需要交游广阔,以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像袁熙这样自绝于人,哪像是有野心的样子。

现在的问题是,他是燕王,封国在塞内,如果担任了幽燕都护,又有无诏不得入塞的约定在,他的封国是不是要迁到塞外去?

塞外的草原倒是广大,但户口太少,整个草原上的户口加起来还没现在的燕国多。将燕国迁到塞外,是不是太委屈袁熙了?

别人或许不清楚,袁绍却一清二楚。袁熙想设立幽燕都护府可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化夷为夏,更好的守护大陈的边疆,为君父分忧。

袁绍与大臣们反复讨论后,最后做出了调整。

燕国依旧是涿郡、广阳、渔阳三郡,燕王的家眷也可以留在封国内。燕王入塞时,只能带他的亲卫营,即龙骑、虎卫千人。其他的人马,除了已经成建制的玄甲营、渔阳突骑外,无诏不得入塞。

即使是玄甲营、渔阳突骑,也不得越过易水,否则以谋逆论处。

为此,袁绍转拜蒋奇为镇北将军,驻易县,领中山、河间两郡防务,就近监视袁熙的一举一动,为中原的安全加一道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