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想想,这可能也是比较稳妥的安排。
毕竟杨修刚来,直接担任燕相不太合适。韩珩的能力虽然一般,但资历老,信得过,担任燕相更能安顿人心。至于能力不足的问题,给他安排几个得力的副手就是了。
可惜幽州这方面的人才太少了,选择的余地并不多。
见袁熙不表态,杨修也没有再催,继续喝酒,讨论诗文,谈天说地。
袁熙又打听起了荀彧的情况。
他只知道荀彧去辽东后担任了司空,与太尉杨彪、司徒孔融一起参录尚书事,具体的事却一无所知。虽然知道荀彧和孔融一样,一开始就没打算在他这儿久驻,但他还是觉得可惜。
荀彧能力出众,又有丰富的施政经验,本是最佳的燕相人选。
虽然荀彧离开他,去了辽东,他还是愿意和荀彧保持良好的关系。他愿意和汉廷维持关系,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看在荀彧的份上,想尽可能的帮帮荀彧。
杨彪、孔融的年纪都大了,处理不了什么实际政务,最多是帮天子稳定人心。真正处理事务的还是荀彧,在辽东那么大的地方,维持一个偏安的朝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杨修说,他到辽东近两个月,几乎没怎么看到荀彧,就连杨彪都搞不清荀彧究竟在忙什么。
辽东的政务,现在名义上是杨彪主持,实际上主要由大司农糜竺负责,主要就是解决刚迁到辽东的汉廷君臣的衣食住行。
住还算简单,之前公孙度主政的时候建了不少宫室,现在正好给天子和百官居住。
衣和食才是让人头疼的问题,糜竺的解决办法就是不断派人去中原采购,为此花费甚巨。
就在袁熙疑惑的时候,郭嘉说道:“荀文若应该是去了高句丽。”
袁熙和杨修都愣住了,不约而同的说道:“他去高句丽干什么?”
“公孙度主政辽东时,曾与高句丽和亲。公孙度战败后,一些溃兵也去了高句丽,一直谋划着重夺襄平。文若在蓟县的时候就知道这些,深以为忧。现在去了襄平,自然要去解决这个隐患。如果能说服高句丽王来朝,也能为汉朝挽回一些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