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赵弘,
正在伏牛山南麓崎岖的山道和密林中焦头烂额。
李勇部依刘复之计,充分利用地形,层层阻击,节节后退,
将赵弘的数万精锐死死拖在这片不利于大规模展开的山地之中。
赵弘空有兵力优势,却如同巨拳打在棉花上,有力无处使。
更令他心悸的是侧后方向,赵风率领的精锐步卒如同附骨之疽,神出鬼没,
不断袭扰其粮队、后军,甚至数次突入中军,虽被击退,
却极大地动摇了军心,疲惫了士卒。
赵弘早已萌生退意,只是苦于没有台阶可下——气势汹汹出城寻战,
结果被一支“偏师”拖在泥潭里进退维谷,
损兵折将却寸功未立,就这样灰溜溜回去,他的威望将荡然无存。
正当他进退维谷、烦躁不安之际,
韩忠的求救信如同救命稻草般送到了他面前。
“宛城危急?刘复主力在攻城?”
营帐内,赵弘看着信上韩忠“字字泣血”的描述,
面上又惊又怒,但内心深处却松了一口气。
他立刻抓住这个“正当理由”:
“好个刘复!
原来主力竟在此处!
竟敢偷袭我宛城!传令!
全军立刻脱离战斗,后队变前队,火速回援宛城!
务必击溃攻城之敌,解宛城之围!”
他不再理会侧后袭扰的赵风部,也无心去管前方若即若离的李勇部,
一心只想尽快赶回宛城“解围”。
数万黄巾军如蒙大赦,迅速脱离混乱的山地战场,
拖着疲惫的身躯和低落的士气,沿着来路,仓惶地向宛城方向急行军。
赵弘归心似箭,选择了最近的路线——经由博望,沿湍水北岸直扑宛城。
他并未察觉,李勇部在他脱离接触后并未追击,反而悄然消失;
赵风部在袭扰了一阵后,也如同鬼魅般隐入山林,向着某个预定地点疾驰。
刘复的主力,在宛城稍作休整,只留下部分精锐控制城池并继续伪装。
其余主力则已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宛城,星夜兼程,
赶到了赵弘回援的必经之路——湍水北岸一片开阔地带。
这里地势平坦,利于大规模布置,更重要的是,湍水在此处拐了一个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