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击即走,绝不停留!
让刘虞的大军,日夜不得安宁!
让他每一步都走得胆战心惊!
耗其锐气,疲其士卒!”
“末将领命!”
严纲眼中凶光毕露。
“其四:关靖!”
“属下在!”
“动用所有密谍暗线,在刘虞军中及其后方散布流言:
就说公孙瓒自知不敌,已焚毁大营,裹挟财宝妇孺,逃往塞外!
动摇其军心!
同时,在刘虞大军途经之地,
暗中鼓动那些被强征入伍的郡县兵逃亡!”
“属下明白!”
“其五:传令各营将士!
此战,乃生死存亡之战!
凡斩敌一首者,赏!凡怯战后退者,斩!
本帅将与尔等,共守大营!
誓与刘虞老儿,决一死战!”
公孙瓒的声音充满了决绝和煽动性。
公孙瓒大营被他经营成一个庞大的战争堡垒,在公孙瓒的意志下,
如同一只收起爪牙、却绷紧全身肌肉、露出森然利齿的凶兽,等待着猎物踏入陷阱。
初平五年(公元194年)深冬,寒风凛冽。
刘虞亲率的讨伐大军,号称十万,其实实际兵力约六至七万,
包含大量郡国兵和战斗力参差不齐的乌桓、鲜卑义从。
此时大军如同一条臃肿的长龙,在幽州北部荒凉的原野上艰难蠕动。
大军旌旗招展,最显眼的是中军那面巨大的“刘”字帅旗和“讨逆安民”的大纛。
然而,行军速度却异常缓慢。
刘虞恪守“仁义之师”的信条,严令不得扰民,不得焚烧庐舍。
这导致大军无法就地取得足够的补给,一切粮草辎重都需从后方长途转运。
这让习惯了掠夺百姓的部下和胡人兵马很不适应。
当然,事实上更致命的是,公孙瓒坚壁清野的策略发挥了作用。
它们抢都没地方抢!
大军所过之处,村庄空无一人,水井被填埋,粮仓被焚毁,连可供砍伐取暖的树林都被提前烧光!
士卒们只能顶着寒风,啃着冰冷的干粮,士气在恶劣的环境和匮乏的补给中迅速低落。
更大的噩梦来自严纲指挥的白马义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