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要想富,先修路

工程并非一帆风顺。

遇到山脉需要开凿隧道或盘山绕行,遇到河流需要架设更坚固的石桥或水泥桥,这也促进了桥梁技术的飞跃。

但凭借着强大的组织能力和民众的空前热情,一条宽阔、平坦、坚硬的灰白色大道,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顽强地向西延伸。

就在中原大地如火如荼地修筑“奇迹之路”时,大宋派遣的使团,也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南道(此时北道刚刚平定,尚需时日恢复),历经艰辛,抵达了西域诸国。

首站便是离凉州最近的鄯善(楼兰故地附近)、且末。

使臣向当地国王展示了精美的宋瓷、丝绸、漆器,以及代表大宋武力的精良兵器模型,宣读了宋帝刘复的国书,告知北疆鲜卑已平,丝路北道即将畅通,邀请他们重启商路,遣使朝贡。

这些西域小国,久苦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和丝路阻断后的贫困,闻听强大的中原王朝不仅重现统一,更一举扫平了北患,无不震惊且欣喜。

鄯善王当即表示愿意重开商市。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向西传去。

于阗、龟兹、疏勒等较大的城邦国家,以及更远的大宛(费尔干纳盆地)、康居(撒马尔罕地区)等地,都陆续接到了信息。

商人们最为敏感,他们嗅到了巨大的商机。一些胆大的商队,甚至不等官方通道完全畅通,就开始试探性地向东方进发。

凉州(武威)作为丝路东端的重镇,最先感受到了变化。

原本略显冷清的市集,突然变得热闹起来。

先是来自河西本地的胡商,接着是鄯善、于阗的商人,他们带着玉石、香料、葡萄美酒、骏马,换走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

凉州刺史府按照朝廷旨意,特意划出区域,设立“互市监”,管理贸易,征收商税,保护商人安全。

并开始整修从凉州到玉门关、阳关的道路,与东边来的水泥官道相接。

沉寂了数十年的玉门关,再次听到了悠扬的驼铃声。

虽然规模尚不及汉时,但那复苏的活力,已让戍守的将士和过往的商人激动不已。

这意味着,一个更加繁荣、联系更加紧密的时代即将到来。

水泥官道的修筑,其效益远比人们最初想象的更为深远。

首先体现于军事和政令。

原本从开封到凉州的文书传递,即使通过驿站快马,也需要半月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