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成是“刘璋因怕担风险,屡次阻挠刘备拓展业务,差点让商队错失良机”。
还专门引用当年商队某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伙计”的话,说是,
“当年在贵霜经商时,贵霜有不少百姓食不果腹,甚至饿死,刘璋看到了竟然开口说‘何不食肉糜’……”
这话传出果然一片哗然……
大家对刘璋是个纸张这种事儿几乎都没有什么怀疑的了。
同一时间,另一篇针对张朱的文章《徐州张氏:印子钱下的冤魂,官吏勾结的败类》也在荆州日报和另外几家挂着郡名的小报上刊登。
小主,
文章里,张朱的父亲被写成“趁灾年囤粮,以十倍价格卖给百姓”的黑心商人,
文章细数张朱父辈如何趁灾年囤粮,如何与地方小吏勾结压低收购价,如何放出高利贷逼得人家破人亡,将张氏一族钉在“无赖商贾”的耻辱柱上。
张朱本人则被描述成“在商队里锱铢必较,为了几分利钱与伙计争执,延误了与贵霜商人的签约”的吝啬鬼。
并暗示张朱在联合商队中,屡因“锱铢必较”而延误商机,其“奸商”本性难移。
不仅如此,
这些报纸简直火力全开。
报纸上的醒目标题:《起底“守户之犬”刘季玉:其父刘焉僭越逾制,其治下益州饿殍遍野!》,
旁边同样配了一幅极具讽刺意味的木刻版画——肥头大耳的刘璋坐在堆满金银的府库中饮酒,府门外却是骨瘦如柴的百姓在啃食树皮。
文章极尽渲染之能事,同样将刘焉当年私造天子銮驾的旧事翻出,同样的夸张成“夜夜梦登九五”;
将益州偶尔的天灾人祸,全部归咎于刘璋治理无能,“益州路有饿殍,璋犹在府中饮宴”的句子被反复引用。
报纸刚一发行,就被一抢而空。
茶馆里,酒肆中,到处都是讨论这两篇文章的人。
“我的天!原来刘璋他爹想当皇帝啊?这也太胆大包天了!”
一个茶客拿着报纸,瞪大了眼睛说道。
“张朱家也太缺德了!放印子钱逼死百姓,这种人说的话,能信吗?”
另一个人附和道。
王承业坐在报社里,听着手下汇报报纸销量,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他知道,这场舆论战,刘备已经暂时占了上风。
开封城的舆论风向,仿佛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