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来自“贵霜内部”的“正义之声”,极大地增强了大宋舆论的“说服力”和“正义性”。
看,我们出兵不是为了侵略,是为了帮助贵霜人民推翻暴政,恢复秩序!
这是堂堂正正之师,是仁义之师!
然而,波调在大宋自然也并非没有支持者或利益关联者。
一些与波调政权有密切贸易往来、甚至接受了其贿赂的商人,以及留守开封的贵霜使节,
虽然其级别不高,主要在波调上台后用以维系着表面关系,
看到报纸上这些铺天盖地的指责和老国王支持者的言论,顿时坐不住了。
他们又惊又怒,试图反击。
也使出银钱,在一些影响力较小的报纸上刊登文章,或者雇人在茶馆酒肆散布言论。
他们指责老国王执政后期昏聩无能,导致贵霜国力衰退,边境不宁。
而波调将军——他们坚持称其为将军,注明其摄政地位——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平定内乱,稳固边疆,功勋卓着。
他们攻击那些流亡的“遗老遗少”是“失败者”、“造谣生事”,
试图“借助外国势力颠覆本国合法政权”,是“贵霜奸贼”。
他们也试图为大宋民众“冷静思考”,声称波调对刘备、刘璋等人的处理,
是因其“干涉贵霜内政”、“行为不端”所致,属于“依法办事”,并非针对所有大宋商人。
一时间,开封的报纸上,除了对波调的一致声讨外,又出现了关于贵霜内部“正统”与“篡逆”、“贤明”与“暴政”的激烈论战。
双方引经据典——主要是贵霜自己的历史和传说——互相攻讦,吵得不亦乐乎。
这看似混乱的舆论场,实则正中刘复和下怀。
这种争论,不仅让“贵霜”这个名字更加深入人心,使得大宋百姓对万里之外的国度产生了“亲切”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它将波调政权“内部矛盾重重”、“不得人心”的印象牢牢刻在了公众脑海中,进一步削弱了其政权的合法性,
为大宋未来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和“正义色彩”。
普通的开封市民,看着报纸上贵霜人自己吵成一团,
自然而然地会倾向于相信那些“受害者”和“反抗者”的言论,对波调政权更加鄙夷和厌恶。
而这些认知随之扩散开来,全国的民众心里,逐渐形成了一些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