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你们的邀请方式?”
张杰的声音很稳,听不出愤怒,只有一丝冰冷的嘲讽,“不得不说,品味独特。那么,现在能告诉我,你是谁了吗?以及,你口中的他,又是谁?”
那位小胡子绅士对于张杰自行挣脱束缚似乎并不十分意外,他细长的眼睛里反而闪过一丝极淡的、近乎赞赏的光芒,但很快被惯有的那种略带厌倦的精明所取代。
他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先轻轻整理了一下自己西装袖口并不存在的褶皱,动作从容不迫。
“一个合乎情理的问题。”
他开口了,声音低沉,带着标准的牛津腔,语速不快,却每个字都带着分量和精心斟酌。
“在涉及......嗯,业务合作之前,相互了解是基础,你可以叫我麦考夫。”
他并没有提供姓氏,仿佛单单一个“麦考夫”就足以说明一切,而他的神态也表明,他预期张杰或许应该听说过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分量,至少,在某个特定的圈子里。
“至于我口中的他,”麦考夫继续道,嘴角勾起一个几乎没有弧度的、近乎公式化的微笑,“是我那位才华横溢却总令人头疼的弟弟。而找到你,正是源于他的......强烈推荐。”
他特意强调了“强烈”二字,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像是无奈,又像是某种程度的认可。
“是吗?就不能直接联系或者用其他方式?我想这对你们来说并不难。”张杰依旧语气平淡。
“必要的谨慎,张先生。或者说......我是否该称呼你为夜枭?”
麦考夫的声音低沉,带着标准的牛津腔,“对于一位在过去短短半年多时间里,从籍籍无名迅速攀升至让某些圈子侧目的职业人士,常规的邀请函恐怕显得......过于轻率了。”
他微微抬手,旁边那位干练的女子便无声地递过一个超薄的平板电脑。麦考夫的手指在上面轻轻滑动,如同在浏览一份再熟悉不过的档案。
“张杰,华裔,十六岁那年,父母在纽约的百老汇街头那次可悲的、由种族冲突引发的街头暴乱中丧生。之后被一位名叫施耐德太太的妇人收留......哦,那位经营着名为杀手之家、颇有故事的女士。”
他抬起眼皮,看了张杰一眼,仿佛在确认细节,“在那里,你度过了......嗯,用档案里的话说,近乎隐形的八年。直到去年九月,你引起了约翰·威克先生的注意。”
麦考夫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真正的探究,“坦白说,看到你随后这半年的业绩,从黑荆棘城堡那起棘手的委托开始,到与美国某些官方机构若即若离的合作,尤其是俄国的那次干净利落的任务,我甚至开始怀疑,那隐形的八年,是否并非档案显示的那么......平淡无奇。毕竟,这种程度的速成,违背了常理。可惜,我查不到任何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