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没有任何反应。就在众人以为这点“税款”太过微不足道时,那沉寂的荆棘王座方向,传来了一丝极其微弱的、近乎愉悦的“颤动”。周围的混沌迷雾似乎活跃了一瞬,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它……接受了。”吴敏松了口气,“虽然量很少,但这证明我们的思路是对的。”
基础的生存问题暂时得到缓解,陈阳开始着手第二项重要任务——重新联系那些曾回应过他们的“盟友”。
这一次,他们不能再像之前那样大张旗鼓地广播“共鸣波”。最高归档者必然已经警惕,而新生的混沌核心虽然敌视秩序,但也未必喜欢他们与外界过多联系。
他们需要一种更隐蔽的方式。
陈阳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收集来的“信息尘埃”。这些尘埃来自真实之海各处,本身就携带着不同区域的信息特征。他设想,能否利用这些尘埃作为“信使”或者“伪装”,将他们的意念隐藏在其中,随着信息流自然漂向目标方向?
这需要极其精妙的操作和对信息本质的深刻理解。陈阳再次与韩老建立了深度链接,寻求理论支持。
“……理论上可行……”韩老的声音带着研究的兴奋,“利用信息尘埃的‘本土’特征作为掩护,将你们的意念加密为难以察觉的‘信息基因’片段,附着其上……这需要构建一种……动态变化的加密算法,其本身也要符合‘不确定性’原则,避免被归档回廊的逻辑扫描捕捉到……”
在韩老的远程指导和所有开拓者的群策群力下,一种全新的、基于混沌理念的加密通讯技术开始萌芽。他们不再追求信号的强度和清晰度,而是追求极致的隐蔽和融合。
数日后,第一批承载着加密“问候”与简单“坐标”(指向信息禁区外围某个动态变化的安全节点)的信息尘埃,被悄无声息地释放出去,混入浩瀚的信息流中,流向之前那些回应传来的大致方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等待的过程,如同将无数个漂流瓶投入大海,期待其中一两个能被对的人捡到。
在等待回应的间隙,陈阳也没有闲着。他持续与那悖论之种保持着微妙的联系,并开始更深入地探索自身“观察者”特质的奥秘。他发现自己在这种混沌环境中,感知似乎变得更加敏锐,不仅能“看”到信息的表象,甚至能隐约捕捉到信息底层那些更基础的、构成“可能性”本身的微妙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