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潜龙在渊

圣旨下达,枷锁顿开。

杨士奇终于可以走出那座囚禁了他月余的府邸。秋高气爽,天宇澄澈,但他深吸一口自由的空气,感受到的并非全然轻松,而是更加复杂的重量。陛下解除了他的禁足,复了翰林院侍讲学士的官职,却明确“暂不入直东宫”。这其中的分寸拿捏,耐人寻味。

是陛下依旧对“交通宗室”心存芥蒂?还是有意将他暂时剥离东宫这个风暴中心,以观后效?亦或是……一种更深的保护,让他在汉王即将凯旋归京、朝局必然震荡的当口,处于一个相对超然的位置?

无论是何种原因,杨士奇都明白,自己虽已脱困,但远未回到之前的权力核心。翰林院侍讲学士,品秩清贵,若在承平时期,自是令人艳羡。但在如今这暗流汹涌的时局下,一个不能接近储君、不预机要的“词臣”,其影响力已然大减。

这或许正是陛下想要的状态——既用其才,又抑其势。

他没有丝毫抱怨,次日便准时前往翰林院报到。翰林院上下对他的归来,态度各异。掌院学士客套中带着疏离,几位资深侍讲、侍读眼神复杂,既有对其学识的认可,亦有对其“幸进”、“招祸”的隐隐排斥。倒是那些低品阶的编修、检讨,不少人对这位屡经风波、却总能凭借实学重返朝堂的前辈,流露出真诚的敬意。

杨士奇宠辱不惊,安然接受了一切。他依旨“专司典校着述”,便真的沉下心来,埋首于翰林院浩瀚的藏书之中。他开始系统整理、校勘前朝关于漕运、海防的典籍,仿佛真的要做一个不问世事的纯粹学者。

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潜龙在渊”的状态,正是他观察局势、积蓄力量的绝佳时机。

他首先需要了解他禁足期间,朝中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与其他翰林官员看似不经意的闲聊,以及阅读能够接触到的官方邸报、文书,他逐渐拼凑出了一些信息:

郑和已然“病愈”复出,但似乎低调了许多,不再像之前那般频繁参与朝会,更多是待在龙江船厂或提督太监值房处理事务。下西洋船队的后续派遣计划,似乎被暂时搁置了。

兵部整饬海防的细则拟定工作,在他去职后便陷入了停滞,如今更是无人提起。那位吴郎中等人,在部内愈发得意。

而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北征大军的凯旋。汉王朱高煦不日即将抵京,朝廷正在筹备盛大的献俘仪典。太子的处境,据闻颇为微妙,近日称病不朝的次数明显增多。

所有这些信息,都指向一个结论:在他被软禁的这段时间,反对整饬海防、乃至可能牵扯秘密航道利益的势力,占据了上风。汉王的即将归来,更将给这股势力注入强大的助力。

危机并未解除,只是暂时潜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