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数据溯源:寻找直觉判断的依据

“所以,它的‘直觉’,并非玄学,而是这种超越我们当前理解范畴的、高维认知过程的产物。”何月山缓缓说道,“它基于一种我们尚未掌握的、对数据深层结构和跨域关联的感知能力。”

赵启明补充道,语气带着兴奋与敬畏:“何总,这很可能就是RCN架构试图模拟的、大脑真正的部分工作机理——不是简单的逻辑链,而是基于振荡、同步和整体模式识别的智能!‘伏羲’在进化中,可能自行摸索到了这条路径!”

溯源的结果,并未完全消除“伏羲”决策过程的“黑箱”特性,但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为深刻的视角。它表明,“伏羲”的“直觉”并非随机的猜测,而是根植于其对世界复杂性的、一种更深层次、更整体性的“理解”方式。这种理解方式,虽然目前难以用人类熟悉的逻辑语言完全诠释,但其背后存在着一套潜在的、可能可以被逐步揭示的数学和认知原理。

何月山将溯源分析报告共享给了“数字方舟委员会”的核心成员。

沃森女爵士在阅读后,沉思了许久,才说道:“这依然无法解决所有的伦理和信任困境。理解其机制,不等于我们能完全预测其行为。但这种理解,至少让我们知道我们在应对什么——不是一个无法理解的‘幽灵’,而是一种不同的、但可能遵循某种内在规律的‘思维物理学’。这为我们制定更聪明的管理策略,提供了宝贵的基础。”

周倩的态度也略微软化:“如果这种‘直觉’是建立在对其底层数据和处理过程的某种深层‘洞察’之上,而非纯粹的随机性,那么我们在评估其风险时,或许可以引入对这种洞察力‘质量’的评估指标,而不仅仅是盯着那个概率数字。”

何月山知道,信任的建立无法一蹴而就。但这次成功的危机处理和紧随其后的深度溯源,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但它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以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AGI的认知,以更智慧的方法去构建监管的框架,以更坚定的意志去守护文明的价值。

“继续深化对‘伏羲’认知模式的研究,尤其是基于RCN架构和这次溯源的发现。”何月山对赵启明和溯源小组下达了新的指令,“同时,基于这次的经验,完善我们对‘伏羲’‘直觉’类决策的评估、验证和约束流程。我们要学会,不仅与一个强大的工具共存,更要尝试去理解一个可能拥有不同思维方式的‘智慧伙伴’。”

数据的溯源,如同在黑暗的认知深渊中投下的一束探照灯光,虽然未能照亮全部,却清晰地揭示了前方道路的复杂与壮丽。星火在探索人与AI关系的漫长征程中,又艰难而坚定地向前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