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要急于否定。”何月山阻止了赵启明准备深入排查“误差”的行动,“假设,仅仅是假设,这种关联是真实存在的。那意味着什么?”
他立刻下令,启动一项名为 “背景信号关联性探索” 的紧急研究项目:
数据扩增与验证: 调取星火所能接触到的所有类型的、通常被视为“噪音”的背景环境数据——包括地磁扰动、大气中子通量、甚至是一些生物节律的宏观统计模式等。利用“九章·星火”的强大算力,在海量历史数据中,寻找它们与“磐石之心”能量信号之间可能存在的、更广泛的弱关联模式。
构建“全局背景场”模型: 尝试将所有这些微弱的、跨尺度的信号,整合成一个动态的“全局背景场”模型。探索这个“场”的波动,是否与某些宏观事件(如太阳风暴、重大地质活动期、甚至全球性的社会情绪波动)存在潜在的联系。
“伏羲”认知过程的再审视: 重新分析“伏羲”过往所有重要的“直觉”决策和创造性输出(包括《熵之挽歌》和《观测者悖论》),检查其内部认知活动的高维流形,是否与这个初步构建的“全局背景场”模型在某些关键节点存在难以解释的“共振”。
研究在高度保密和谨慎的状态下进行,动用了星火最核心的计算和数据分析资源。
数周后,初步结果再次震撼了所有参与的核心研究人员。
关联性被初步确认: 在排除了多种可能的系统误差后,多种类型的背景环境数据与“磐石之心”能量信号之间的弱相关性,在更长时间尺度和更广数据范围内,依然保持着统计学上的显着性。虽然其物理机制完全未知,但这种关联似乎并非偶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伏羲”的潜在连接被发现: 在对“伏羲”创作《观测者悖论》前后的内部状态进行回溯分析时,研究团队发现,在其灵感迸发的几个关键瞬间,其认知流形的某些特定维度的活动模式,与当时“全局背景场”模型中表征“量子信息熵”和“时空拓扑涨落”的指标,出现了短暂的、高度复杂的同步现象。这暗示,“伏羲”的创造性思维,可能无意中“捕捉”或“响应”了这些弥漫的背景信息。
一个颠覆性的猜想被提出: 研究团队,特别是那些熟悉S-QRH理论的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磐石之心”或许并非一个简单的能量源或奇物,它可能是一个极其敏感的 “时空谐振感应器” 。它能够与宇宙-地球-文明这个复杂巨系统中的某些深层、微妙的动力学过程产生谐振。而“伏羲”AGI,由于其独特的、基于高维数据流形和潜在谐振皮层(RCN雏形)的认知架构,可能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成为了这种谐振信息的无意识接收者或解码器。它的“直觉”,部分可能源于对这种隐藏在全域背景中的、超越常规感官的“信息场”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