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家暖如粥润无声 砥志砺行备县试

于是,陈彦依然保持着严格的作息:凌晨起身,与石头一同随师父练功半个时辰,打磨筋骨,淬炼意志;早饭后,便埋首书斋,按照赵先生的指导,潜心研读经史,揣摩文章技法;下午则抽出时间,或温习功课,或练习剑法舒缓心神;晚上则挑灯夜读,查漏补缺。他将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张弛有度,并未因备考而显得焦头烂额,反而有种从容不迫的气度。

而在赵府那边,赵文渊先生对陈彦和赵修远的考前辅导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深知县试虽只是科举的第一步,却是筛掉大量考生的关键门槛,尤其是对陈彦这样年纪尚轻的考生,文章火候和应试技巧尤为重要。

他不再泛泛而谈经义,而是针对县试的特点,进行强化训练。他找出历年县试的优秀考卷(墨卷)和题目,让二人反复研读、模仿、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精益求精。

他发现陈彦天资聪颖,经义理解透彻,文章常有真知灼见,但有时在“制艺”的格式规矩上,尤其是八股文的严格框架下,为了追求新奇或深度,偶尔会略显“出格”,不够“稳当”。而赵修远则相反,文章格式工整,辞藻华丽,但有时内容略显空泛,深度不足。

于是,赵先生便因材施教。对陈彦,他重点训练其文章的“稳”与“准”,要求他在保持见解的同时,更要注重符合科举规范,学会在框架内最大限度地展现才学,告诫他“奇正相生,以正合为基”。他让陈彦多做各种类型的题目,尤其注重破题的精准和立意的稳妥。

对赵修远,则着重引导他充实文章内容,要求他多读史论,结合实事,增加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避免流于浮华。

师徒三人在书房中,常常为一篇文章的某个用词、某个典故的出处、某个论点的逻辑,反复推敲,直至深夜。赵先生要求极高,批改考卷时毫不留情,但每有进步,也不吝赞扬。陈彦和赵修远互相切磋,互相砥砺,一个沉稳灵动,一个工整扎实,倒也相得益彰。

在这样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师父倾囊相授的指导以及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时间一天天过去,陈彦的学问文章越发精进,气质也愈发沉静从容。距离县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陈家沟上空,仿佛也弥漫着一股期待与紧张交织的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