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凝神静气破试题 腹有诗书自挥洒

他再次深呼吸,摒弃杂念,将心神完全沉浸到试题之中。首先提笔研磨,待墨汁浓淡适中后,便开始从容作答。

帖经部分,他凝神回忆,笔尖在纸上流畅地写下:“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默写完毕,又仔细核对一遍,确保无误。

墨义部分,他略一思索,便写道:“此章言君子小人之别也。君子尚义,故能和谐共处而各持己见;小人逐利,故虽表面附和而内心相悖。和者,义之公也;同者,利之私也。” 言简意赅,点明要旨。

完成基础部分,陈彦开始集中精力攻克重头戏——经义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精髓。他先在草稿纸上列出提纲:先释其义,阐明“民”乃邦国之本;次引经典,如《尚书》“民惟邦本”,《左传》“国将兴,听于民”等以佐证;再论君、社稷与民之关系,强调君主责任在于保民、安民;最后结合历史兴衰,论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构思已定,他便在试卷上奋笔疾书,力求立意高远,论证严密,文气贯通。一时间,号舍中只闻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清脆而富有节奏。

(注:明清科举县试第一场通常考帖经、墨义,第二场考经义或四书文一篇,第三场考策问或诗赋。此处为情节紧凑,将经义、策问合为第二场,诗赋为第三场,实为艺术加工。实际流程更为繁复,常有多场,且各县略有差异。)

时间在笔尖悄然流逝。当陈彦写完经义题的主体部分,正斟酌结尾时,忽然感到一阵饥饿感袭来,腹中“咕噜”作响。他抬头看了看高台,第二炷线香已燃过大半,时辰已近午时。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已连续书写了近两个时辰,精神高度集中,竟忘了时间。

他放下笔,活动了一下有些酸涩的手腕。巡考的衙役正好走过,目光扫过他,并未停留。陈彦从考篮里取出母亲准备的干粮——几张烙得干硬的饼子和几块咸肉干,又拿出水囊。饼子虽然冷硬,肉干也咸涩,但在此时,却显得格外珍贵。他小口地吃着饼,就着清水,慢慢咀嚼,既补充体力,也让紧绷的大脑稍作休息。他不敢多吃,以免饭后困倦,只是垫垫肚子而已。吃完后,他将杂物收好,用清水漱了漱口,重新提振精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休息片刻后,他继续完成经义题的收尾,然后开始作答策问题。对于安抚灾民之策,他结合前世的一些见识和今世所学,提出了几点看法:其一,及时勘察灾情,如实上报,请求朝廷减免赋税徭役;其二,开仓放粮,设粥棚赈济,稳定民心;其三,组织灾民以工代赈,兴修水利等,既安抚民生,又增强抗灾能力;其四,严惩趁灾打劫、囤积居奇的不法之徒,维持社会秩序。虽无惊人之语,但条理清晰,务实可行,符合一个少年学子应有的见识和分寸。

最后,便是诗赋题——“怀友人”,五言律诗,限“真”韵。

看到此题,陈彦心中微微一动。他不禁想起了山中与石头相依为命、共同历练的日子,想起了与师兄赵修远在赵府书房中互相切磋、偶尔抱怨却又共同奋进的情景,甚至还想到了那位云游四方、看似超然却内心温暖的清尘道长……这些,不都是他的“友人”吗?一种真挚的情感在胸中涌动。

他闭目沉吟片刻,脑海中浮现出与友人别离后,秋夜独坐,望月思人的画面。格律、韵脚、意象在心中渐渐清晰。他提笔蘸墨,在诗稿上略作修改后,便郑重地誊写到试卷上:

《秋夜怀友》

离群惊节物,独坐念音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