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严格按照自己的节奏答题。他先易后难,确保基础分数;对于经义史论,力求阐述精准,引经据典;对于策问题,则结合时政,提出切实可行的见解,充分展现其经世致用的思想;诗赋题也精心构思,力求意境与文采兼备。他答题时全神贯注,心无旁骛,仿佛外界的一切都已不存在。
到了饭点,他便停下笔,就着清水,啃几口自带的干粮和肉脯。母亲准备的干粮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家的味道,给了他莫大的慰藉和力量。他庆幸自己带了足够的清水,避免了饮用考场可能不洁水源的风险。
夜晚,号房内蚊虫叮咬,闷热难当。他只能蜷缩在窄小的木板上,盖着薄被,勉强入睡。耳边不时传来其他考舍学子的咳嗽声、叹息声,甚至还有压抑的哭泣声。空气中,墨臭、汗臭、以及远处隐隐传来的厕所恶臭交织在一起,令人作呕。尤其是到了后期,连续多日无法沐浴,又是盛夏时节,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难以形容的气味。整个贡院,仿佛一个巨大的发酵罐,考验着每个人的忍耐力。
然而,陈彦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静。他深知,越是艰难的环境,越要沉住气。他利用答题的间隙,调整呼吸,活动筋骨,努力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充沛的精力。七天时间,就在这答题、吃饭、休息、如厕的循环往复中,缓慢而坚定地流逝。
当第七天的夕阳余晖透过号房的缝隙照射进来时,陈彦终于写完了最后一笔。他仔细检查了一遍试卷,确认没有遗漏和错字,然后轻轻放下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虽然带着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这七天的煎熬,是对他学识、心智和体力的全面检验,他自觉,已尽力而为,无愧于心。
收卷的钟声终于响起。胥吏们再次穿梭于考舍之间,收走一份份凝聚着无数心血和希望的试卷。贡院内,响起一片如释重负的叹息声。有人欣喜若狂,有人垂头丧气,有人茫然无措。
陈彦收拾好简单的行装,随着人流,缓缓走出那扇禁锢了他们七天七夜的大门。门外,是焦急等待的家人、朋友和书童。阳光有些刺眼,空气格外清新。
石头一眼就看到了陈彦,激动地冲了上来:“少爷!您可出来了!”
赵修远和柳云卿也相继出来,三人相见,皆是疲惫中带着一丝解脱。互道辛苦后,也来不及多言,只想尽快回到住处,好好洗漱一番,饱餐一顿,再美美地睡上一觉。
乡试,这第一道龙门,他们已经跃过。接下来,便是漫长的等待,等待那决定命运的张榜之日。
------
(第一百二十二章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