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骇人阴谋惊魂魄 联名求兵闯军府

周文博、李茂才等其他学子,也被陈彦的悲壮和刘畅、赵修远的义气所感染,纷纷压下心中的恐惧,齐声道:“愿随陈兄(陈案首)同往!”

“好!”陈彦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眼眶微热,“事不宜迟!我们立刻联名写下陈情书,带上倭寇细作小野次郎作为人证,即刻出发,赶往镇江府!”

计议已定, 众人再无犹豫。他们迅速靠岸,寻了纸笔,由陈彦执笔,刘畅、赵修远等人共同斟酌,写下了一封言辞恳切、条理清晰,详细陈述倭寇阴谋及潜在巨大风险的联名陈情书。随后,他们押解着小野次郎,在岸边寻了几匹快马(有些是租借,有些是赵修远等家境富裕者让家仆设法弄来),也顾不得举人老爷的体面,纷纷翻身上马,朝着镇江府的方向,疾驰而去!

从钱塘江畔到镇江府,路程不近。众人心系危局,一路之上毫不停歇,策马扬鞭,恨不得肋生双翅。秋日的尘土沾染了他们的儒衫,汗水浸湿了他们的额头,颠簸的马背磨破了大腿内侧的皮肉,但没有人抱怨,没有人退缩。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焦急、疲惫,以及一种为拯救苍生而奋不顾身的决然。

几个时辰后, 当日头偏西之时,一行人终于风尘仆仆地赶到了镇江府城之外。高大的城墙巍然矗立,守城的兵士盔明甲亮,透露着军镇的肃杀之气。

众人勒住马匹,稍作整理,但一路疾驰的狼狈难以尽数遮掩。他们衣衫不整,满身尘土,头发被风吹得散乱,脸上带着疲惫和焦虑,与平日里风度翩翩的举人形象判若两人。

陈彦深吸一口气,压下身体的疲惫和心中的忐忑,对众人道:“诸位,我们到了。成败在此一举!走!”

他率先下马,领着众人,押着垂头丧气的小野次郎,径直走向那戒备森严的镇江镇守使衙门。守门的军士见一群形容狼狈的书生径直闯来,立刻上前阻拦,厉声喝问:“站住!什么人?军府重地,不得擅闯!”

陈彦上前一步,拱手一礼,尽管疲惫,但声音依旧保持镇定:“这位军爷请了!我等乃是今科两浙路新中举人,有十万火急、关乎百万生灵存亡的要事,求见镇守使余大人!烦请通禀!”

那军士将信将疑地打量着这群“举人老爷”,只见他们虽然狼狈,但气度确与寻常百姓不同,尤其是为首的陈彦,眼神清澈坚定,不似作伪。又见他们押着一个被捆绑的、面貌异于常人的矮小男子,心中更是惊疑不定。犹豫片刻,他还是说道:“在此等候!容我进去通传!”

镇江镇守使衙门内, 镇守使余文远正在书房处理军务文书。他年约四旬,面容刚毅,皮肤黝黑,一身戎装,眉宇间带着久经沙场的威严。听到手下亲兵禀报,说有一群自称新科举人的书生,形容狼狈,押着一个怪人,有惊天要事求见,他不由得皱紧了眉头。

“新科举人?求见本镇?”余文远放下手中的笔,心中满是疑惑。文武殊途,平日里这些眼高于顶的读书人,尤其是刚中举的骄子,怎么会跑到他这个军汉的衙门来?还说什么“关乎百万生灵存亡”?听起来简直像是天方夜谭。

他沉吟片刻,出于谨慎,还是吩咐道:“带他们到二堂等候。本镇倒要看看,是何等要事。”

“是!”亲兵领命而去。

余文远站起身,整理了一下戎装,心中带着几分好奇和几分不耐,迈步向二堂走去。他倒要瞧瞧,这群不请自来的举人,究竟在搞什么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