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江涛再临

司马老贼 土玄 1616 字 3天前

黄初五年的夏意,并未带来丝毫慵懒,反而在洛阳的宫阙楼台间催生出一股躁动不安的热浪。前次南征失利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但御座之上的曹丕,眼中已重新燃起征服的火焰。江东孙权,那个反复无常的“大魏吴王”,始终拒绝送出质子,仅在口头上称臣纳贡,这种敷衍的态度,如同一根尖刺,深深扎在曹丕的心头。

“陛下,去岁南征,师劳无功,国库耗费甚巨。今蜀新丧,诸葛亮初掌权柄,正宜休养生息,固我根本,实不宜再兴大军啊!”朝堂之上,老臣辛毗颤巍巍地出列劝谏。

立刻有更多大臣附和:“臣等附议!江淮水网纵横,非北军所长。东吴凭江自守,其势已成。强行征伐,恐重蹈覆辙,空耗国力!”

反对的声音较之第一次伐吴时更为强烈和普遍。失败的记忆犹新,而国内经过连年动荡和征战,也确实需要喘息。

然而,曹丕的脸色却愈发阴沉。他扫视群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孙权无状,欺朕太甚!若不加征讨,何以显天威,震四方?朕意已决,勿复多言!”

目光转向文臣班列之首:“司马仆射,于大军调度、粮秣转运,可有建言?”

司马懿应声出列,他深知皇帝心意已决,此刻需要的不是劝谏,而是如何将此事办成的方略。他的奏对,已全然跳出了具体战术,直指核心:“陛下圣断。臣以为,此次南征,首重者三:一曰粮道畅通。应即日起,令豫、兖、徐诸州,预征粮草,沿涡水、颍水、淮水设立粮台,派重兵护卫,遣干吏督运,确保大军无断炊之虞。二曰民夫统筹。征发民夫,当分批次,给足口粮工钱,避免误其农时,引发民怨。三曰后路稳固。洛阳、许昌重地,需严防宵小,弹压舆情,确保陛下无后顾之忧。”

他没有谈论如何破敌,如何渡江,所有的建议都围绕着一个“稳”字。这既是他的职责所在,也暗合了他“不求奇功,但求无过”的自保之道,更展现了他从军事参谋向国家大总管角色的成功转变。

曹丕闻言,满意地点了点头。司马懿总是能在最关键的地方,给出最踏实、最可靠的方案。“善!便依此议。尚书台即刻拟旨施行。”他顿了顿,目光再次落在司马懿身上,那眼神中充满了托付之意,“朕亲征期间,洛阳留台事,一应军政要务,仍由司马爱卿总览。望卿不负朕望,镇守根本。”

“臣,万死不辞!”司马懿伏地领旨。没有惊讶,没有推辞,仿佛这本就是天经地义之事。这份毫无悬念的任命本身,已然宣告了他作为帝国“管家”地位的无可动摇。

战争的机器再次隆隆启动。但与第一次时略带生涩的紧张不同,这一次,在司马懿的坐镇下,整个后方的运转显得异常高效而从容。

洛阳尚书台,成了这场战争无声的神经中枢。指令如同精密的齿轮,有条不紊地传递出去。

新任侍御史卢毓,负责监察粮草输送途中各级官吏的履职情况,稍有懈怠贪墨,立刻弹章上报。 被擢升为尚书郎的高柔,则高效地处理着从中枢发往各地、以及从各地汇集而来的海量文书,分门别类,摘要呈送,使得司马懿能迅速把握全局。 一批批粮草军械,按照司马懿规划的路线,通过水路陆路,源源不断送往淮泗前线。 征发的民夫队伍,也得到了更合理的安排,减少了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