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初夏,正是万物勃发的季节。在渔阳郡推行的新式农具和“玉米”、“土豆”、“红薯”等高产作物,开始展现出惊人的潜力。而田埂间,“玉米”挺拔翠绿,穗头初现;“红薯”、“土豆”藤蔓匍匐,在地下悄然积蓄着块茎,长势之旺盛,远超一旁蔫黄的粟米。
暮春城外,老农李老汉扶着崭新的犁柄,看着自家那片以往只能勉强糊口的薄田,如今却是一片生机盎然,眼眶不禁湿润了。“活了这么大岁数,头一回见官府给咱发家伙什,还教咱怎么种地……这世道,真的变了!”
类似的场景在三城各地上演。轻徭薄赋的政策切实落地,往年此时早已上门催逼税吏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清风卫不定期的巡查,确保再无盘剥。市集上,交易公平,欺行霸市者销声匿迹,商旅渐渐增多。曾经死气沉沉的边城,在短短数月内,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这生机,如同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了澎湃的江河。
这一日,天水城外的军营辕门处,迎来了一支特殊的队伍。没有旌旗招展,没有甲胄鲜明,只有数百名穿着粗布短打的百姓。他们推着独轮车,挑着担子,车上、担子里装着还带着泥土的蔬菜、一篮篮鸡蛋、甚至还有几只被捆着脚爪的鸡鸭。
为首的老者,正是当初在隔离区外带头劳军的王栓。他如今伤势早已痊愈,身体甚至比染病前更显硬朗,脸上带着庄稼人特有的朴实笑容,对着守营的士兵躬身道:“军爷,俺们是城外李家村的。托王爷和王妃的福,今年庄稼长势好,家里多了些嚼谷。没啥好东西,就是些自家种的菜、养的鸡鸭,给将士们添个菜,表表心意!”
守营的士兵愣住了,随即反应过来,连忙去通报。
很快,赤峰大步流星地赶了出来,看着眼前这黑压压一片、眼神真挚的百姓,这位沙场猛将竟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
“老乡们,这……这如何使得?军中有粮饷……”赤峰搓着手,有些无措。
王栓却执拗地道:“将军,您就收下吧!要不是王爷和王妃仁政,要不是军爷们拼命打跑了坏人,俺们早就饿死病死啦!这点东西,是俺们的心意!您要是不收,就是瞧不起俺们庄稼人!”
“对!收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