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平城西,一处看似普通的宅院,此刻却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这里便是刚刚挂上“文宣司”牌匾的所在,是曾经的郡守府别院,如今成了没有硝烟的前线指挥部。
院内廊下,数十名文书小吏埋首疾书,毛笔在纸上划出沙沙的声响,如同春蚕食叶。另一侧,十几名工匠正在连夜雕版,空气中弥漫着墨汁与木材混合的气味。更有数十名口齿伶俐、面容普通的男女,正围着几位先生在反复背诵、演练着什么,神情专注而亢奋。
郑阳一身青衫,穿行其间,时而拿起刚印出的传单审视,时而对雕版工匠低声吩咐几句,时而停下脚步,听那些“宣传员”试讲,并给出精准的点评。他脸色有些苍白,眼中却燃烧着两簇火焰,那是将理念化为现实的狂热。
“速度再快些!安阳的昏君已经帮我们点燃了火,我们要让这火烧得更旺,更要让所有人看清,该往哪里走才有活路!”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让所有人的动作又加快了几分。
这时,沈昭宁在两名侍女的陪同下,悄然走入院子。她没有惊动忙碌的众人,只是静静地站在廊柱的阴影里,观察着这一切。看到郑阳将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她眼中流露出赞许之色。
郑阳很快发现了她,连忙快步迎上,躬身行礼:“王妃。”
“郑阳,你辛苦了,”沈昭宁微微颔首,目光扫过院内热火朝天的景象,“进展如何?”
“第一批针对士绅官吏的《告东陵士子书》与针对平民的《安民晓谕》已雕版完成,正在加紧印刷中。针对军伍的《告边军将士书》初稿也已拟定,请王妃过目。”郑阳说着,从袖中取出几份墨迹未干的文稿,恭敬地递上。
沈昭宁接过,就着廊下的灯火仔细翻阅。
《告东陵士子书》文采斐然,引经据典,核心在于剖析“天命无常,唯德者居之”,痛陈东陵朝廷腐败、皇帝失德已致天怒,而隽王与王妃“承天景命,仁德爱民”,乃拨乱反正之希望,呼吁有识之士“弃暗投明,共襄盛举”。
《安民晓谕》则语言极其通俗,甚至夹杂了不少俚语,以大白话告诉百姓,“神谕”警示皇帝无道,故天降大旱惩罚,但“隽王菩萨心肠,早有准备”,只要民心所向,必能带领大家渡过难关,并有“分田地、减赋税”等实实在在的承诺。
如果大家不信可以等待,到了秋季就能证明旱灾之言绝无虚假。希望大家不管信不信,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