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他把何雨柱夸得天花乱坠,见就见吧。那就这么说定了!

三大爷哼着小调往教室走。

红线他是牵上了,至于后续如何,就看那俩人的造化了。

何雨柱这边正骑着新买的凤凰牌自行车飞奔。

缴完税后直奔郊外的旧货市场。

如今都是公家买卖,私人可不许经营。

自从五四年公私合营条例实施,到六六年全转国营,这规矩就没变过。

他打算淘些旧木板和家具,回去隔间屋子给何雨隆添张床。

二十块钱就这么花出去了。

旧货市场专门安排了车辆帮他将购置的物品送回家中。师傅辛苦了,来根烟。

不用客气,我们先回去了,以后需要家具尽管联系我。

好嘞,您路上慢点。

货物搬运完毕,何雨柱立刻着手布置。

他的住所空间宽敞,计划隔出两间小屋和一个客厅。

这工程并不复杂,只需用木板分隔,他自己就能搞定,无需请人帮忙。天啊,这自行车真漂亮,还是崭新的凤凰牌!

柱子,忙活什么呢?

娄晓娥和一大妈正在院里闲聊晒太阳,何雨柱运回一车木材家具的动静自然引起了她们的注意。

屋内传来的敲打声格外响亮,不仅院里听得清楚,连外面巷子都能听见。

两人好奇地走过来查看,第一眼就被门口那辆锃亮的凤凰自行车吸引住了。一大妈,娄姐,你们来了。

娄晓娥直截了当:这自行车哪弄来的?

刚买的。

你买的?

柱子,这车真是你买的?

一大妈和娄晓娥面露惊色,难以相信眼前这辆自行车属于何雨柱。

崭新的凤凰牌至少要一百五十元,还得搭上二十张工业券。

谁都清楚,他的工资大都补贴给秦淮茹家了,哪来的余钱买车?更别说攒够工业券了。

厂里虽按月发放工业券,但日常用品几乎都需凭券购买——毛巾、铁锅、铝盆、刀具,甚至毛线针线都在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连收入最高的壹大爷每月四张券都不够用,从未攒够买车的数目。

当何雨柱亮出自行车牌照和完税证明时,两位邻居才不得不信。怎么样,这回总该信了吧?

何雨柱难掩得意。

这可是全院首辆自行车,他如今也是有车人士了。柱子,你从哪凑齐这么多工业券的?

买车固然令人羡慕。

一百五十元对院里某些人来说并非难题,真正棘手的,是那二十张工业券。

厂里发的工业券基本都用来添置日常必需品了,院里确实没人能一次性拿出二十张工业券。

别说二十张,谁要是能一下子掏出五张工业券,那在院里绝对算得上轰动新闻。

一大妈和娄晓娥满脸好奇,何雨柱买自行车的那些工业券究竟是从哪儿弄来的?

我自己攒的,现在得去忙了。何雨柱搪塞着打发走两人,自然不会透露这些工业券和购车款都是向何雨隆借的。

对他的解释,一大妈和娄晓娥压根不信。

攒工业券?怕是刚到手就会被秦淮茹连同工资一起顺走吧。

傍晚时分,何雨隆搀着腿脚酸痛的聋老太太回到四合院。

两人从朝阳门一路逛到正阳门,可把年迈的老太太累坏了。部队有位老中医教过我推拿手法,待会儿给您按按,保管明天腿不疼腰不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