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寻访明主

江南的烟雨,总是带着一种迷蒙而凄美的气息,如同浸透了愁绪的丝帕,轻轻擦拭着天地间的万物。那雨丝,细密如愁,斜斜地织着,将远处的景物都笼罩在一层薄纱之后,看不真切,只留下一种朦胧的、带着哀伤的美感。常遇春就站在这样一个临水的小镇上,青石板的路被雨水浸得发亮,倒映着摇曳的灯笼和行人的模糊身影。他望着远处那片被雨雾笼罩的青山,黛色的轮廓在灰蒙蒙的天幕下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未干的水墨画。然而,画中的宁静与诗意,却丝毫无法拂去他心中那片沉甸甸的茫然。

他已经逃亡了数月,从江北那座名为黑风寨的狼窝,一路向南,如同被猎犬追逐的孤狼,在广袤的江南大地上辗转奔逃。这段日子,仿佛一场冗长而残酷的噩梦。他经历过滂沱大雨的洗礼,在泥泞的山路上踉跄前行,雨水和汗水、血水混杂在一起,浸透了单薄的衣衫;他也曾在酷热的阳光下,躲在荒废的古庙里,听着外面的蝉鸣,感受着口干舌燥的煎熬。无数的风雨和磨难,如同刀子一般,在他原本就粗犷的脸上刻下了更深的风霜,也磨砺着他那颗原本就桀骜不驯的心。可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宿。那片属于他的、可以称之为“家”的天地,依然遥不可及,如同天边的星辰。

那些追兵,如同跗骨之蛆,阴魂不散地跟随着他。他们是元朝的鹰犬,是黑风寨主为了斩草除根而派出的死士,亦或是那些被自己无意中得罪了的江湖宵小。他们无处不在,有时是几个蒙面人从暗处窜出,有时是大队官兵封锁了必经的渡口。常遇春不是没有反抗过,他的刀,是饮过无数鲜血的刀,快如闪电,狠如毒蛇。他曾一刀劈翻过数人,也曾利用地形和智慧,在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但每一次的胜利,都只是暂时的喘息。那些追兵就像永远也扑不灭的野草,春风吹又生,总能找到新的线索,重新出现在他的视野里。他知道,只要他还在江湖中,只要他还背负着黑风寨的“叛徒”之名,他们就永远不会放过他。这种被追猎的感觉,比任何刀剑加身都更让他感到窒息和疲惫。

他需要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目标,一个新的方向。不能再这样漫无目的地逃亡下去了,像一只无头苍蝇,撞得头破血流,却始终找不到出口。他必须找到自己的出路,找到那个能够让他将一身本领挥洒,让那些追兵彻底消失,让他的名字不再与“逃亡”和“背叛”挂钩的地方。

就在他几乎要被这无尽的逃亡压垮的时候,一个名字,如同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他迷茫的心头。他听说过一个人的名字,一个正在江南一带悄然崛起,却又如日中天的人物,一个被无数底层百姓和有志之士私下里称为“明主”的人物——朱元璋。

朱元璋,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传奇的色彩。他出身贫寒,一个曾经连名字都没有的放牛娃,一个为了生存而出家为僧、最终却不得不云游乞讨的和尚。谁能想到,这样一个看似最底层、最卑微的生命,如今却成为了反元义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领袖?他不是天生的英雄,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盖世的武功,他的一切,都是靠着一股子韧劲,靠着过人的智谋,靠着与人为善、收拢人心的手段,一点一点拼出来的。

常遇春听说过朱元璋的许多事迹。听说他当初只是郭子兴部下的一名小卒,却因为勇猛善战和忠诚可靠,被郭子兴赏识,赐姓“朱”,并娶了义军的“马小姐”为妻,地位迅速提升。听说他治军严明,从不骚扰百姓,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因此深得民心。听说他智勇双全,在战场上常常能够以少胜多,用兵如神,让那些骄横的元军将领也头疼不已。听说他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像李善长、徐达、汤和这些人,都是一时之选,正率领着大军,与元朝的统治者展开着殊死搏斗,为天下苍生争取一线生机。

这些传闻,像一颗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常遇春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他敬佩朱元璋的勇气,敬佩他从一个乞儿到一方霸主的惊人蜕变,更敬佩他那种出身草莽却心怀天下的胸襟。朱元璋的故事,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一种即便出身低微,也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改变命运,甚至改变天下的可能。他也敬佩朱元璋那种为了天下苍生而奋斗的精神,这与他内心深处那种不甘于平凡、渴望证明自己的火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觉得自己与朱元璋,虽然身份、经历不同,但在骨子里,那种对自由的向往,对正义的渴望,对建功立业的憧憬,是如此相似。他觉得自己或许可以在朱元璋的麾下,找到自己的价值,找到那个能够容纳他这一身蛮力与热血的舞台,找到那个可以称之为“归宿”的地方。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就如同燎原的野火,迅速燃烧起来,驱散了他心中最后一丝犹豫。他打听到了朱元璋的行踪,知道他目前正率领大军在距离这里不远的“滁州”一带活动,正在巩固地盘,准备与元军进行更大规模的决战。他心中猛地一动,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眼中重新燃起了光芒。滁州,那个名字,仿佛带着一种召唤的力量。他决定,立刻动身,前往滁州,去寻找朱元璋,去投奔他,去用自己这颗尚有余温的心和这双还能挥舞大刀的手,赌上自己未来的命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辞别了这座给了他短暂喘息之地的临水小镇,镇上的老者曾好心地劝他再待几日,或者换个方向,但常遇春只是摇了摇头,露出了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他知道,逃避不是长久之计。他深吸了一口带着水汽的空气,转身,踏上了前往滁州的旅途。

这一路,比之前的逃亡更加艰难,也更加充满了不确定性。因为他不再是单纯的逃亡,他有了明确的目标,这目标就像一盏指路的灯,同时也可能引来更多的危险。他必须更加小心翼翼,如同潜伏在暗处的猎豹,避开官军的巡逻队,避开那些依旧紧追不舍的“老朋友”。他昼伏夜出,白天躲在密林深处、破庙角落,听着鸟鸣虫叫,感受着阳光透过枝叶洒下的斑驳光影,却不敢有丝毫大意;夜晚则借着月色或星光,以最快的速度赶路,脚下的步伐沉重而坚定,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命运的琴弦上,发出沉闷的回响。

江南的夜,湿气重,露水凉。他穿着单薄的衣衫,在荒野中奔走,冷风像刀子一样刮过脸颊,让他原本就疲惫的身体更加吃不消。好几次,他都在几乎要倒下的边缘,靠着对朱元璋的信念,硬生生挺了过来。他想起朱元璋的故事,想起那个和尚如何从一个乞儿变成将军,想起他如何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想起他如何对待百姓……这些画面,支撑着他一步一步,穿越山林,涉过溪流,翻越高山。

途中,他也并非没有遇到过危险。有一次,他误入了一片土匪经常出没的山谷,差点被一群饿狼般的山贼抓住。他凭借着过人的武艺和冷静的头脑,在绝境中杀出重围,但身上也添了几道不轻的伤口。还有一次,他为了躲避一支元军小队的盘查,不得不跳进一条湍急的河流,在冰冷刺骨的水中潜伏了大半个时辰,差点被冻僵。当他终于爬上岸,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他望着东方渐露的晨曦,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滁州,我一定要到达滁州!

整整一个月,他像一颗被风卷起的尘埃,在广袤的江南大地上飘荡。饿了,就摘些野果,或者偷几块田里的红薯;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或者雨水;困了,就找个相对安全的地方,靠着树根,和衣而眠。他的脸被风吹得粗糙,被雨水泡得发白,衣衫更是破烂不堪,仿佛乞丐一般。但他眼中的光芒却越来越亮,那是一种历经磨难后的坚定,是一种即将找到归宿的渴望。

终于,在一个晨雾未散的清晨,他远远地看到了一座城池的轮廓。那城墙高耸入云,在薄雾中显得格外雄伟,仿佛一头蛰伏的巨兽,守护着身后的土地。城门处,旌旗招展,更有重兵把守,盔甲鲜明,刀枪林立,一股肃杀之气扑面而来。滁州城,他终于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