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朱元璋的担忧

常遇春的眼睛瞬间亮了,那是一种猎手看到猎物时才会有的光芒,充满了原始的渴望与兴奋。

“但不是十万兵马。”朱元璋的话锋一转,让常遇春刚刚燃起的火焰微微一滞,“朕给你五万精骑,皆为百战之士。你,替朕去草原上,把那群狼的牙,给朕敲碎了!”

五万!虽然比预想的少了一半,但全是精锐!这意味着,朱元璋给了他最大的信任,也给了他最大的压力。常遇春的胸膛剧烈地起伏着,他单膝跪地,声音铿锵有力,仿佛金石相击:“臣,常遇春,领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朱元璋看着他,眼神复杂。他既希望常遇春能马到成功,一劳永逸地解决北方的威胁;又担心他孤军深入,遭遇不测。常遇春的性格他太了解了,勇则勇矣,但有时却过于刚猛,不知变通。

“遇春,”朱元璋的声音放缓了一些,带着一丝兄长般的关切,“记住,朕要你活着回来。大明的战神,不能折在草原上。”

“臣,遵旨!”常遇春抬起头,目光坚定如铁。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朱元璋对他的一次终极考验。成功了,他将彻底坐稳“大明第一战神”的宝座,功勋无人能及。失败了……

他没有去想失败的结果。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前进,和胜利。

“徐达。”朱元璋又转向徐达。

“臣在。”

“你坐镇北平,统筹全局。遇春出征后,你要确保他的后路,同时防备扩廓帖木儿。朕要你做他最坚实的后盾。”

“臣,遵旨!”徐达沉声应道。虽然他并不同意常遇春的方案,但君命已下,他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风险降到最低。

“都退下吧。”朱元璋挥了挥手,显得有些疲惫。

徐达和常遇春再次行礼,然后转身退出了大殿。当他们走出殿门,沐浴在冰冷的夜风中时,两人之间的气氛依旧有些凝重。

“遇春,”徐达忽然开口,“此去漠北,非同儿戏。万事,多加小心。”

常遇春停下脚步,回头看着徐达。这位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大将军,此刻眼中却流露出一丝真挚的关切。常遇春的心头微微一暖,他那总是紧绷着的脸,也难得地露出了一丝笑容。

“放心吧,徐大哥。”他难得地改了称呼,“我常遇春的命硬得很。草原上的狼,还咬不死我。倒是你,在北平,也别太闷了。等我回来,咱们再喝几杯。”

徐达点了点头,脸上也露出了一丝微笑:“好,我等你。”

两人相视一笑,之前的争执仿佛烟消云散。他们是同袍,是兄弟,无论意见如何相左,当面对外敌时,他们永远会背靠着背,将后交给对方。

看着常遇春远去的背影,徐达的眼中闪过一丝担忧。他知道,常遇春这一去,九死一生。但他也知道,只有常遇春这样的人,才敢去闯这样的龙潭虎穴。

而另一边,常遇春大步流星地走在宫道上,晚风吹拂着他的战袍,猎猎作响。他的心中,早已没有了刚才的争执,只剩下无尽的豪情与战意。五万精骑!这简直是一份让他无法拒绝的礼物。他已经能想象到,自己率领着大明最精锐的骑兵,如一道黑色的闪电,撕裂草原的宁静,直捣黄龙!

然而,就在他即将走出宫门的时候,一个熟悉的身影叫住了他。

“常将军,请留步。”

常遇春回头一看,只见一个身穿七品文官服饰的中年人正快步向他走来。此人名叫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将领。

“李大人,有事?”常遇春有些意外。

李文忠快步走到他面前,递上了一封信:“这是陛下让我转交给你的。”

常遇春接过信,入手很轻,只是一封普通的信笺。他疑惑地看了李文忠一眼,李文忠却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然后转身离去。

常遇春拆开信,只见信纸上只有寥寥数语,字迹苍劲有力,正是朱元璋的亲笔。

“遇春吾弟:沙盘之上,你言辞凿凿,意气风发,朕甚慰。然草原非江南,狼群非羔羊。朕知你勇冠三军,但勇非谋,力非智。此去,朕不望你一战功成,只望你时时自省,步步为营。另,朕为你备薄酒一份,在府中为你壮行。望你饮此酒,能记住金陵的灯火,记住你为何而战。兄,元璋。”

短短几句话,却像一股暖流,瞬间涌遍了常遇春的全身。他一直以为,朱元璋看重的是他的勇武,是他的战功。却没想到,这位铁血帝王,心中竟也藏着如此细腻的情感。那句“遇春吾弟”,更是让他这个自幼孤苦的汉子,眼眶微微发热。

他抬头望向奉天殿的方向,那座巍峨的宫殿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庄严。他仿佛能看到,那个孤独的身影,依旧站在沙盘前,为这个国家殚精竭虑。

“陛下……”常遇春低声喃喃,心中的豪情依旧,但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他收好信,大步流星地走出了宫门。夜色中,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显得既孤独又坚定。

而在奉天殿内,朱元璋依旧站在沙盘前。他看着常遇春离去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常遇春,朕的剑……”他喃喃自语,“但愿,这把剑,不会折断在草原的风雪里。”

他拿起一支红色的旗帜,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没有将它插在应昌的位置上。因为他知道,战争,从来都不是沙盘上的游戏。

就在这时,一个内侍匆匆走了进来,神色慌张。

“陛下,不好了!北平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