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的燕州裹着温软的风,望江小区的梧桐树枝叶舒展,傍晚时分总能听见蝉鸣的初啼。初二下学期的周末,凌小渊像往常一样跟家人报备 “去同学家赶作业”,却背着装着精密测量工具的旧帆布包,悄悄钻进地下室
—— 地下 100 米的实验室里,主备能源系统的最后搭建与调试即将完成,所需要的核心材料,早已通过小渊筛选的渠道采购到位,只待最后组装。
地下室通道已被纳米盾构集群修整得平整光滑,通道壁上的超导铅板泛着冷冽的淡蓝色微光。
走到通道尽头,500 平米的实验室核心区豁然展开:地面铺着银灰色的超导金属板,踩上去没有丝毫声响;墙面嵌着用蓝星钛合金与碳化硅合成的 “类透光金属”(小渊通过废弃科研器材渠道采购的钛合金板材,经幽核指导加工而成);
空间划分为能源区、智脑区与实验区,能源区的金属支架已提前搭建完毕,支架所用的高强度合金管,是小渊从特种材料供应商处订购的 “工业废料管”(实则为符合标准的合金基材)。
“启动主能源系统搭建程序,调用多功能盾构集群辅助零件预处理。”
小渊用意念下达指令,幽核的虚拟屏跳出 3D 建模图
—— 主能源是体积仅 10 立方米的微型冷聚变反应堆,通体需用 “类超导合金” 包裹,核心材料是小渊采购的铌钛合金锭与高纯度石墨烯粉末;反应舱的双层密封结构,需用到钨合金板材与氧化锆陶瓷片,这些都来自他筛选的 “工业边角料” 渠道,虽为剩余材料,经过重新融合后完全符合性能标准。
小渊走到实验室角落的原料堆前,这里整齐堆放着他采购的各类核心材料:
封装完好的铌钛合金锭、装在密封罐里的石墨烯粉末、卷成筒的钨合金薄片,还有一箱切割好的氧化锆陶瓷片。他抬手激活幽核,淡蓝色的能量流笼罩住原料堆,同时对盾构集群下达指令:
“将铌钛合金锭切割成 1.2 米 ×0.8 米的板材,厚度控制在 5 毫米;石墨烯粉末与合金粉末按比例混合,制备成类超导复合材料;钨合金薄片压制成反应舱内层壳体,误差不超过 0.01 毫米。”
盾构集群立刻行动:上万个微型机器人分工明确,一部分用高精度激光切割器处理铌钛合金锭,切割面光滑如镜,幽核实时校准尺寸,确保每块板材误差在允许范围;
另一部分机器人操控微型混合釜,将石墨烯粉末与合金粉末按 3:7 的比例均匀混合,同时加热至 800℃,制备出淡蓝色的类超导复合材料;
负责加工反应舱的机器人,则用微型冲压机将钨合金薄片压制成弧形壳体,再用分子级焊接技术拼接,确保壳体密封性能达标。
整个预处理过程中,小渊全程监控,偶尔通过幽核微调参数。
—— 比如发现石墨烯混合比例偏差 0.5% 时,他立刻让机器人补充粉末,避免影响超导性能。
“这些材料性能直接关系到反应堆安全,半点不能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