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手机里的超级算力

杨伟赶紧把手机连上台式电脑,打开团队准备的测试数据包 —— 里面是 10 亿条模拟航天数据,之前用中科院的设备处理,需要整整 30 秒。他点击 “开始处理”,同时把屏幕投射到大屏幕上。

进度条飞速跳动,1 秒、2 秒……10 秒!屏幕上清晰地显示 “处理完成”,附带的数据分析报告准确率高达 99.9%,比中科院现有的设备快了 3 倍。

会议室里炸开了锅,院士们纷纷起身,围到台前盯着屏幕,李建国院士更是接过手机反复查看:

“这…… 这怎么可能?一部手机的算力,居然比我们的大型设备还强?”

“您再试试这个!”

杨伟又导入一组 5 亿条气象数据,手机依旧只用 5 秒就处理完毕,连细微的异常数据都精准标记了出来。

李建国院士放下手机,严肃地看着杨伟:

“你朋友是谁?能不能请他来聊聊?这背后的技术细节太关键了。”

杨伟赶紧掏出手机,拨通凌小渊的电话。耳机里传来凌小渊平静的声音,通过会议室的音响扩散开来:

“各位院士好,我是杨伟的朋友,关于量子耦合传输的细节,我可以跟大家说说。”

没有露脸,只有清晰的声音回荡在会议室里。凌小渊从石墨烯芯片的选型讲到超导线圈的缠绕角度,再到数据加密的算法逻辑,条理清晰,连院士们提出的 “量子态稳定性”“信号干扰屏蔽” 等问题,都能快速给出解决方案 —— 这些都是他晚上给杨伟补课的时候反复讲过的知识点,此刻说起来得心应手。

“那应用到大型计算机上,还有哪些难点要注意?”

李建国院士追问,眼里满是急切。

“主要三个关键点。”

凌小渊的声音透过耳机传来,

“第一,核心芯片的量子比特数至少要 1024 个,才能支撑海量数据运算;第二,散热系统得用液冷,量子耦合会产生大量热量,风冷扛不住;第三,数据接口要换光量子传输,避免电磁干扰。”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整理了完整的计算机设计图纸,会后可以发给你们,里面标注了所有设备的参数和组装流程。”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过了几秒,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院士感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燕大藏龙卧虎啊!”

张教授拍着杨伟的肩,笑得合不拢嘴:

“你这小子,真是捡到宝了!以后可得多跟你朋友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