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两分钟的统治者与来自东方的摄制组

76人队返回费城的包机上,胜利的喜悦依旧在空气中弥漫。球员们在享受着来之不易的胜利,而林峰,则在享受着系统面板上那令人心醉的数字。

然而,他并不知道,一场围绕着他的、席卷全球的数据分析风暴,才刚刚拉开序幕。

【ESPN数据与信息中心:一篇引爆联盟的分析报告】

比赛结束不到12小时,ESPN的王牌数据分析栏目发布了一篇由数据专家凯文·佩尔顿亲自撰写的深度分析文章,标题极具煽动性:

《两分钟的统治者:林峰如何用1.7%的触球时间,摧毁了卫冕冠军》

文章开篇,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连串冰冷到令人窒息的数据:

“在一场长达48分钟的比赛中,科比·布莱恩特的持球时间为10分12秒,阿伦·艾弗森的持球时间为11分45秒。而本场比赛的得分王和篮板王,林峰,他的总计触球时间是多少?1分48秒。”

“是的,你没有看错。在整场比赛中,篮球在这位40分先生的手中停留的总时长,甚至不足两分钟。这意味着,在剩下的超过46分钟里,他都在进行无球跑动、卡位、以及防守。”

“我们进一步分析了他的19次运动战进球:

12次为二次进攻补篮或补扣,从抢到前场篮板到完成得分,平均用时0.9秒。 5次为快攻反击中的扣篮或上篮,从接球到完成终结,平均用时1.5秒。 2次为阵地战中的空切接球扣篮,平均用时1.2秒。

“这意味着,他的每一次得分,几乎都是在一瞬间完成的。篮球在他手中几乎没有停留,他就像一个幽灵,出现在最致命的地方,用最简洁的方式完成一击。他不需要运球,不需要单打,他只需要队友投丢,或者,对手失误。”

文章的后半段,佩尔顿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

“我们一直在讨论什么是建队核心。是像艾弗森、科比这样需要大量球权在手的持球大核心?还是像奥尼尔、邓肯这样需要在低位一板一眼凿的内线大核心?”

“但林峰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第三种可能——‘效率核心’或‘终结核心’。他不需要占用球队的球权,却能打出比持球核心更恐怖的效率和更高的得分。

他就像一个完美的插件,可以适配任何球队,尤其是那些拥有超级得分手(和铁匠)的球队。他将队友投失的球,转化为了自己的得分和球队的二次进攻机会。他的存在,让‘打铁’这件事,第一次变得具有了战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