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星壤扎根:共赢拓宇,文明永续

二、星壤拓荒:同心协力筑家园

“共赢六号”在“共赢星”的“初心湾”成功着陆——这里是探测器选定的最优聚居地,背靠缓坡、面朝湖泊,土壤肥沃、日照充足,完美契合聚居地建设需求。飞船着陆后,拓荒队员们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建设中,按照预设方案,分模块搭建居住舱、能源站、农业试验区与文化中心。

林承初带领农业团队,在“共赢星”的土壤中播下了火星培育的“抗辐射协作稻”与地球带来的“福寿稻”种子。为了让稻种适应新星球的环境,他们将地球腐殖土与“共赢星”土壤按1:3的比例混合,利用闭环灌溉系统引入湖泊淡水,还搭建了可调节光照的大棚。小宇则跟着叶明,在聚居地外围搭建光伏能源带与地热能转换站,他优化的能源分配算法,让光伏板的转化效率提升了20%,地热能系统则实现了24小时稳定供电。

小主,

然而,拓荒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聚居地建设到第二个月时,“共赢星”突然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星尘暴”——漫天飞扬的星尘遮蔽了阳光,导致光伏能源带供电中断,农业大棚的光照系统失灵,刚发芽的稻苗面临枯萎风险;更严重的是,星尘中含有微量腐蚀性物质,对居住舱的外壳与设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承初哥,光伏板的转化率降到了15%,大棚里的稻苗已经两天没见充足阳光了!”小宇的通讯器里带着焦急,“地热能系统虽然能维持基本供电,但不够大棚光照和设备修复使用。”

林承初立刻召集核心成员召开紧急会议,通过视频连线向地球的联合指挥部汇报情况。林天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联系了三位老爷子。林老爷子听完情况,沉声道:“当年我们在战地遇到沙尘暴,就是靠挖防风沟、搭防护棚挺过来的。让他们先搭建临时防护屏障,挡住星尘,再想办法解决能源和光照问题。”

叶老爷子补充道:“星尘暴遮不住地热能和潮汐能!让小宇试试将地热能转化为电能后,再通过特殊装置转化为模拟阳光的光谱,暂时替代自然光照,保住稻苗。同时,用耐腐蚀材料对设备进行加固,防止进一步损坏。”

沈老爷子则提醒:“越是困难,越要凝聚人心。让小雅组织大家搞一场‘星壤同心’文化活动,让不同国家的拓荒队员分享家乡的抗灾故事,互相打气。文化能凝聚力量,团结才能共渡难关。”

按照三位老爷子的建议,林承初立刻制定应对方案:叶明带领工程队,用模块化板材搭建起高5米、长100米的防护屏障,阻挡星尘侵袭;小宇则带领技术团队,对地热能源系统进行改造,将电能转化为符合植物生长需求的光谱,通过大棚顶部的LED灯为稻苗提供光照;小雅则在聚居地的临时广场上,组织了“星壤同心”分享会,肯尼亚的拓荒队员讲了家乡应对干旱的故事,俄罗斯的队员分享了极地抗寒的经验,不同国家的智慧碰撞出解决问题的火花。

小诺和小冉也没闲着,小诺整理了各国的抗灾经验,编成《星壤应急手册》,分发给每一位拓荒队员;小冉则画了一幅《星尘暴守护图》,画中不同肤色的队员们并肩搭建屏障、修复设备,这幅画被贴在居住舱的显眼位置,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