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省扫黑除恶深化攻坚行动收官的庆功烟花尚未散尽,林念初却在省委政法工作会议上抛出了一个沉重的话题:“黑恶势力的滋生,根源在于基层治理的薄弱和法治观念的缺失。我们打垮了一个‘龙哥帮’、一个王虎,但如果不筑牢长效机制,迟早还会冒出新的黑恶势力。今天起,我们启动‘汉江筑魂工程’,以‘法治筑基、文化润心、科技赋能’三大抓手,让平安成为汉江省最鲜明的底色,让共赢理念真正融入血脉!”
一、法治筑基:织密天网,精准防患
“筑魂先筑法,没有健全的法治体系,扫黑除恶就是‘打一阵、好一阵’。”林念初的手指在虚拟屏幕上滑动,《汉江省扫黑除恶长效机制二十条》清晰呈现,“第一,建立‘黑恶势力动态监测平台’,整合公安、检察、法院、信访等12个部门的数据资源,对涉黑涉恶线索进行实时抓取、智能分析,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坚定:“第二,推行‘政法干部包联市县制度’,全省200名政法骨干一对一包联11个地级市、83个县市区,每月下沉调研不少于5天,重点排查基层治理漏洞和‘保护伞’苗头,一包三年,责任终身。第三,完善‘群众监督奖励机制’,设立1000万元专项奖励基金,对举报黑恶势力线索属实的群众,最高奖励50万元,同时建立严格的举报人保护制度,确保群众举报无后顾之忧。”
“林书记,动态监测平台的技术难度不小,数据整合也涉及多个部门,推进起来恐怕阻力很大。”省大数据管理局局长面露难色。
“阻力再大也要上!”林念初态度坚决,“我已经协调联盟技术团队,提供‘星脉智能分析系统’支持,数据整合由省委牵头,哪个部门推诿扯皮,就追究哪个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话音刚落,虚拟屏幕上突然弹出一组实时数据:平台试运行三天,已抓取疑似涉黑涉恶线索47条,其中3条经初步核查属实,涉及基层村干部侵占集体资产、娱乐场所涉黄涉赌等问题。“大家看,这就是科技的力量。”林念初语气沉重,“这些线索如果不及时发现,很可能演变成新的黑恶势力。”
与此同时,政法干部包联工作迅速展开。省检察院检察官赵琳包联的清和县,刚到任就收到群众匿名举报:县住建局某股长利用职权,勾结房地产开发商强拆民房,还雇佣社会闲散人员威胁村民。赵琳立刻暗中调查,收集到该股长收受开发商贿赂、暴力拆迁的铁证,随后联合县纪委监委将其抓获,相关开发商也被依法查处。
“林书记,包联制度太有效了!”赵琳在汇报时激动地说,“基层的问题,只有沉下去才能发现。我们已经排查出基层治理漏洞127个,制定整改措施156条。”
群众监督奖励机制也成效显着。仅一个月,全省就收到群众举报线索832条,经核查属实217条,发放奖励资金320万元。宁和县村民张强举报村支书挪用扶贫资金,不仅拿到了20万元奖励,还亲眼看到村支书被依法判刑,他激动地说:“现在举报有奖励、有保护,我们再也不怕黑恶势力报复了!”
二、文化润心:春风化雨,筑牢防线
“法治是硬约束,文化是软实力。要让扫黑除恶深入人心,必须从思想上根除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林念初在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启动“汉江清风文化工程”,将法治文化、共赢理念融入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打造“法治文化长廊”。在全省1200个行政村、300个社区,建设集法治宣传、案例展示、法律咨询于一体的文化长廊,用通俗易懂的漫画、短视频、方言快板等形式,宣传扫黑除恶政策和法律法规。星源村的文化长廊刚建成,就吸引了大量村民前来观看,老陈指着墙上的漫画说:“这些画一看就懂,以后谁再想欺负人,我们就知道该怎么保护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