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有才的回信来得比预想的要快,厚厚的信封里除了信纸,还夹着几张裁剪下来的、皱巴巴的报纸片段,上面用红笔圈出了一些关于“搞活经济”、“允许个体劳动”的简短报道,字里行间透出的风向已然清晰。
信的内容更是让李卫国心跳加速。钱有才在信里证实,市里确实已经在酝酿相关细则,预计最快夏秋之交,就会在几个选定的公社进行个体经营登记的试点!他叮嘱李卫国早做准备,并暗示,如果想在第一批拿到名额,“上面”的活动和“材料”的准备至关重要。
“东风来了!”李卫国攥着信纸,在寂静的屋里来回踱步,兴奋难以自抑。这不仅仅是做生意的许可,更是一种身份的认可,一道将他从灰色地带拉向阳光下的桥梁!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机会稍纵即逝,必须抓住。首要问题,就是“上面”的活动。他第一个想到的,还是村长王福根。
这一次,他没有拐弯抹角,直接将钱有才的信和那些报纸片段带到了王福根面前。
“福根叔,您看。”李卫国将东西推过去,目光灼灼,“机会来了!咱们收购点,有机会转正了!”
王福根戴上老花镜,仔细看完,半晌没说话,手指在桌面上敲击着,眉头微蹙。他当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这步子迈得太大,他心里没底。
“卫国,这……这可是头一遭啊。”王福根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枪打出头鸟,第一个吃螃蟹的,未必是好事。万一政策再有反复……”
“福根叔,风向变了,您看这报纸上说的。”李卫国指着那些红圈,“咱们这不是为自己谋利,是为了整合咱村的资源,给社员找条稳定的增收路子,名正言顺!只要咱们手续合规,账目清楚,带动了集体,上面没理由不支持。就算有反复,咱们也是响应号召的试点,错不了!”
他语气铿锵,充满了不容置疑的信心。接着,他抛出了深思熟虑后的方案:“只要队里支持,以集体的名义去申请这个试点名额,收购点算作队里的集体资产,我负责经营,每年除了固定的管理费,利润的大头归集体分配!这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这番话,彻底打动了王福根。将个人行为转化为集体事业,风险骤降,政绩凸显,还能实实在在给村里带来收益,这是三赢的局面!他脸上的犹豫渐渐被决断取代。
“好!卫国,就按你说的办!”王福根一拍桌子,“队里全力支持你!需要什么证明,盖什么章,我去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