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调研组的离去,并未带走笼罩在青山公司上空的紧张气氛,反而像是暴风雨前的片刻宁静,让那份因资本觊觎而生的压力感变得更加具体和迫人。李卫国深知,陈嘉佑及其背后那家神秘的环太平洋基金,绝不会因一次官方调研的倾向而轻易放弃。资本的耐心是有限的,其手段也必定层出不穷。
然而,就在这山雨欲来的压抑时刻,一股温暖而坚定的潜流,却悄然滋润着他因连日筹谋而略显疲惫的心田——那是来自苏晚晴的、愈发清晰的情谊。
调研结束后的第二天,李卫国收到了一封没有落款的简短来信,信纸上只有一行清秀的字迹:“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望君慎察,守正出奇。珍重。”
没有署名,但李卫国一眼便认出是苏晚晴的笔迹。这封信,较之以往任何一次通信都更为简短,也更为含蓄,却字字千钧。“风起于青萍之末”,是在提醒他警惕那些看似细微却可能引发巨大风浪的迹象,或许指向陈嘉佑,或许指向省里可能存在的其他变数;“浪成于微澜之间”,则是告诫他,危机往往由小积大,不可不防;“守正出奇”,是方法论,坚守正道,同时也要准备运用非常规的策略应对;“珍重”二字,则是那份超越工作关系的、真切的关怀。
这封信,如同一道清澈的溪流,洗去了他心头的些许焦躁,带来了莫名的慰藉与力量。他小心翼翼地将信纸折好,贴身收藏。有些情感,无需言明,早已在一次次并肩作战、一次次默契提醒中,沉淀得比任何誓言都更加厚重。
几天后,一个更大的“意外”到来了。苏晚晴竟然再次来到了古塬县!这一次,她并非公务,而是以私人名义,利用短暂的休假时间前来。
当她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和长裤,提着一个小小的旅行袋,独自出现在青山公司厂门口时,李卫国几乎以为自己眼花了。
“你……你怎么来了?”一向沉稳的他,语气中也带上了几分难得的惊讶与不易察觉的欣喜。
苏晚晴微微一笑,阳光洒在她清丽的脸庞上,带着一种宁静的力量:“来看看。看看你守着的这片青山,现在是什么样子了。”
她没有过多寒暄,李卫国也没有多问。他亲自陪着她,再次走进了已然规模宏大、秩序井然的厂区。与上次陪同调研组不同,这一次,他们走得更慢,看得更细。苏晚晴不再仅仅是倾听和观察,她会偶尔提出一些关于生产工艺的细节问题,也会对管理上的一些创新举措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当走到技术研发中心,看到李小红和组员们正在为杜兰德手工坊的专属皮料进行最后的精细整理时,苏晚晴驻足良久。她伸出手,轻轻抚摸着一张散发着淡淡草木清香的、色泽温润如玉的皮料,眼中流露出由衷的赞赏。
“真好。”她轻声说,像是在对李卫国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能把一件事,做到这样的极致,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
傍晚,李卫国带着她,登上了厂区后面那座可以俯瞰整个李家沟和青山公司全貌的山坡。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将连绵的青山、崭新的厂房、袅袅的炊烟染成一幅壮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