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的校园生活,对陈默而言,像是一盘重新洗过的牌局,他熟悉规则,却对每一张新抽到的牌充满好奇。
白天的课程对他这个经历过知识爆炸时代洗礼的“伪新生”来说,更像是温故知新。
经济学原理老师旁征博引,试图用萨缪尔森的经典理论构建学生们的认知框架,陈默却在底下默默脑补着未来诺奖得主们的“行为经济学”和“助推理论”如何将这些经典模型撕开裂缝。
管理学导师的案例还停留在福特制和丰田精益生产,陈默的思绪已经飘到了硅谷的扁平化管理和阿米巴模式…
“唉,时代的局限性啊。”他一边飞快地记着笔记(主要是为了维持学霸人设和不显得太突兀)。
一边内心疯狂吐槽,“就像用算盘去理解云计算,用蒸汽机图纸去揣摩核聚变…不过也好,基础打得牢,未来忽悠…啊不,是阐释起来才更有说服力。”
课余时间,他最喜欢泡在图书馆。
九一年的北大图书馆,藏书量已是国内顶尖,但检索方式还停留在卡片目录时代。
弥漫在空气中的旧书墨香和纸张特有的味道,让他这个习惯了电子书便捷的社畜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和充实。
他也骑着辆二手淘来的二八大杠,穿梭在校园里,未名湖、博雅塔、静园草坪…都留下了他探索的足迹。
看着那些夹着书本、激烈讨论着“新权威主义”还是“自由主义”的学子,看着诗社成员在湖边深情朗诵,看着围棋社在石桌上捉对厮杀…
这一切都充满了八十年代遗留下来的理想主义激情和九十年代初特有的、对前路的迷茫与探索交织的色彩。
“这就是青春啊…虽然我的青春是二次元的,但感觉还不赖。”他啃着食堂买的五分钱一个的富强粉馒头,嚼着两毛钱一份的熬白菜,内心却无比满足。
物质虽简,精神食粮管够。
夜幕降临,406宿舍结束了第一天的正式课程和探索。
大家洗漱完毕,各自躺在了床上。宿舍楼并未完全安静,楼道里还隐约传来水房里的嬉闹声、隔壁宿舍的吉他声以及不知谁在练习英语口语的模糊声响。
黑暗中,赵国强翻了个身,铁架床发出吱呀一声抗议。
“哎,我说兄弟们,都睡着没?”他洪亮的嗓音在夜色中格外清晰。
“没呢,国强同志,您这大嗓门一开,睡神也得退避三舍。”孙伟的声音从上铺传来,带着点被打扰的清梦的不满,但更多的是参与聊天的兴趣。
李振那边窸窸窣窣了一下,低声道:“没睡。”
陈默也笑了:“听着呢,老大。咋了,开始宿舍传统项目——夜谈会?”
“对对对!夜谈会!”赵国强来了兴致,“咱哥四个天南海北聚到一起,就是缘分!得加深了解!我提议,大家都说说,为啥选现在这个专业?以后想干啥?咋样?”
“可以。”孙伟率先响应,这个话题显然搔到了他的痒处,“总得有点规划,不能浑浑噩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