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张建国处长补充道:“对了,考虑到项目工作量很大,处里决定增派李卫东同志加入项目组,主要负责前期资料的整理归类和数据核对工作。
卫东同志是清华计算机系的高材生,做事认真细致,正好可以弥补我们一些老同志在新技术细节上的不足。”
李卫东站了起来,依旧是那副微微低着头的样子,声音不大但清晰:“谢谢处长信任,我一定认真做好分内工作。”
他的表情看不出喜怒,但紧握的拳头却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终于接触到了核心项目,虽然只是最基础的边缘工作。
赵国庆副处长闻言,嘴角撇了撇,在小本子上又记了一笔:“张处这是搞平衡?塞个闷葫芦进来,能顶什么用?”
李卫东确实像一颗螺丝钉,牢牢地钉在了资料堆里。
他办公桌的一角迅速被各种技术手册、数据报表和国外文献复印件占据。
他几乎是废寝忘食地投入工作,每天来得比谁都早,走得比谁都晚。
他的严谨几近偏执,每一份经过他手的资料都被分门别类,贴上详细的标签;每一个数据,他都要用计算器反复核算三遍以上。
这种工作态度,让项目组里一些老同志都暗自点头:“清华出来的,就是不一样,踏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李卫东的内心却远不如表面那么平静。
他看着陈默在核心讨论组里侃侃而谈,提出一个个让人耳目一新却又觉得有些“天马行空”的观点,备受王明远等领导的赏识,而自己却只能与冰冷的数字和纸张为伍,那种不甘和嫉妒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他的心。
“信息高速公路?用户体验?尽是些华而不实的概念!”他一边核对着一串冗长的数据,一边在心里嗤之以鼻,“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些最基本的数据要是错了,再好的概念也是空中楼阁!”
抱着一种近乎“找茬”的心态,他开始格外“关注”陈默提交的那些报告草稿和初步方案。
他用一种福尔摩斯查案般的细致,逐字逐句地审阅,每一个数据,每一个引用,都不放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
几天后,在一份关于各省市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存量预估的报告草稿中(这份草稿是陈默熬夜赶出来的),李卫东锐利的目光定格在了一处表格上。
那是一个关于某中部省份大中型计算机数量的预估数据。
陈默引用的来源是一份该省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是“约123.45台”。(注:此数据为虚构)
李卫东眉头紧锁,他隐约记得自己之前整理过的另一份资料里,这个省份的数据似乎有所不同。
他立刻起身,几乎是小跑着来到资料柜前,翻找了足足十分钟,终于找出了一份来自该省统计局的内部简报。
核对之下,简报上的数据是“约123.39台”!
小数点后第二位不一样!
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0.06台的差异,在宏观预估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这确实是的一个错误!引用源不同导致的数据偏差!
紧接着,他又发现了一处引用文献的页码错误——陈默引用的一篇英文文献,标注的页码是第25页,但实际内容应该在第26页。
李卫东的心脏砰砰直跳,一种混合着发现真相的兴奋和“果然如此”的快感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