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万历十五年》的企业管理

万历的悲剧,从他“被动接受皇帝身份”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从来没想过“自己想做什么皇帝”,只是被动地接受文官们的安排,被动地应对“立储之争”,最后只能被动地“躺平”。

我们在职场中也是如此:如果你每天上班,只是“领导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没想过“这件事对我有什么意义”“我能从中学到什么”,那你很快就会陷入“被动应付”的状态——工作没热情,生活没目标,最后只能像万历一样,用“摸鱼”“摆烂”来打发时间。

破局方法很简单:每天花5分钟问自己两个问题:“我今天做的事,是我想做的吗?”“我能从这件事里获得什么成长?”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去调整——要么跟领导沟通,争取做自己想做的事;要么在现有工作里找“价值点”,比如学习新技能、积累人脉。只有“主动做事”,才能避免成为“工具人”。

自检2:你是“对抗规则”,还是“利用规则”?

万历对抗体制的方式,是“硬碰硬”——跟文官们吵架、冷战、躺平,结果不仅没赢,还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他忘了,对抗规则最好的方式,不是“硬碰硬”,而是“利用规则”。

就像现在的职场里,很多人遇到不合理的规则,要么“直接顶撞领导”,要么“消极抵抗”,结果要么被穿小鞋,要么被边缘化。其实,更好的方式是“先理解规则,再利用规则”:比如领导让你做一件不合理的事,你可以先答应,然后在执行过程中,慢慢提出自己的想法,用“数据”“案例”说服领导;比如公司的流程太繁琐,你可以先按流程走,然后总结出“流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让领导看到你的价值。

记住:体制和规则,不是用来“对抗”的,而是用来“利用”的。与其做一个“叛逆者”,不如做一个“改良者”——用更聪明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

自检3:你是“依赖平台”,还是“打造自己的竞争力”?

万历之所以离不开“皇帝”这个身份,是因为他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他除了做皇帝,什么都不会。一旦失去“皇帝”的身份,他就什么都不是。所以,哪怕被体制PUA,他也只能忍气吞声。

我们现代人也很容易犯这个错:把“平台的光环”当成“自己的能力”。比如在大公司工作,就觉得自己很厉害;一旦离开公司,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这样的人,很容易陷入“万历陷阱”——因为害怕失去平台,所以不敢反抗不合理的规则,只能被动接受。

破局的关键,是“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管你在什么平台,都要问自己“如果离开这个平台,我还能靠什么吃饭?”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比如学习一门过硬的技能,积累一个垂直领域的人脉,或者打造一个个人品牌。只有拥有“离开平台也能活”的能力,你才有底气拒绝不合理的要求,才有自由选择自己想走的路。

万历的故事,离我们其实不远。他的“躺平”,是对体制的无奈抗议;而我们的“摸鱼”,何尝不是对职场压力的无声反抗?但区别在于:万历没有选择,只能被困在金笼子里;而我们有选择——我们可以主动做事,利用规则,打造自己的竞争力,不让自己成为下一个“万历”。

接下来,我们可以聊聊张居正——这个唯一能管住万历的人,为什么死后会被万历抄家?他的改革到底动了谁的奶酪?

张居正 和申时行——改革猛男与糊裱匠的宿命

一、张居正:捧着一颗真心改革,死后却连家都保不住

咱们聊张居正,得先懂他的处境——万历刚登基时才10岁,朝堂里全是混日子的老油条,国家财政快空了,地方官把朝廷命令当废纸。他这个“首辅+帝师”,是硬扛着“救大明”的担子往上冲的,可最后落得那样的下场,想想都让人心里发堵。

他搞的那两套改革,说穿了就是“动真格”。先说考成法,之前官员办事全看心情,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中央下的命令,十件里能办成四件就不错了。张居正偏不纵容,让六部把要办的事全记在本子上,写清楚啥时候完成,他每月亲自查——没按时办的?直接降职或者罢免!就这么严,三年下来,朝廷命令的执行率一下子冲到了90%以上。可你想啊,那些习惯了“不干活也能混俸禄”的官员能乐意吗?万历八年那一年,就有230多个官员因为考核不过关被罢官,是往年的十倍。更让文官集团恨他的是,他不按“规矩”用人——以前内阁里全是翰林院出身的“文臣大佬”,他偏提拔戚继光这种能打仗的、张学颜这种会算账的,把人家的晋升路给堵了,这些人嘴上不说,心里早把他恨透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再看一条鞭法,这简直是断了豪强的财路。以前田赋、徭役乱七八糟的,地方乡绅和宗室勋贵钻空子,隐瞒了多少田亩就不说了,还把自己的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富人家有上千亩地,交的税却没多少;穷人家只有几分地,税却重得喘不过气。张居正不管这些,强行把所有税合并成银两缴纳,还派人去全国清丈土地,一下就查出了近300万亩被隐瞒的田,朝廷年收入从300万两涨到了500万两。可这钱是从哪来的?是从宗室、豪强口袋里抠出来的啊!河南的宗室,光田庄就有200万亩,清丈后查出60万亩没交税,逼得他们补税;辽王朱宪?占了老百姓的地,张居正也没手软,直接把他的爵位给革了——这哪是改革?这是把明朝最有权势的一群人全得罪遍了。

最让人心疼的是,他对万历是真的掏心掏肺,却把“君臣情分”给处成了“仇怨”。他当帝师时,比万历亲爹还严——万历念错个生字,他当着满朝大臣的面就厉声纠正,一点面子都不给;万历想赏给身边宦官点钱,他说“国库没钱,不能乱花”,直接驳回;就连万历后宫的事,他都要管,怕皇帝分心耽误国事。他以为自己是“为了万历好”,可在万历眼里,这是“管得太宽”,是“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后来改革有了成效,朝廷有钱了,万历不但不感激,反而觉得“功劳全是张居正的,我这个皇帝像个摆设”——这份怨恨,从万历小时候就埋下了,只等张居正一死就爆发。

万历十年夏天,张居正病死了,才58岁。他走的时候,大概还想着自己搞的改革能让大明多撑几年,可他怎么也没想到,才过了半年,弹劾他的奏章就堆成了山。辽王的次妃跳出来告他“占了辽王府的财宝”,这话正好说到了万历心坎里——那时候万历弟弟潞王要结婚,正缺钱呢,抄张居正的家,既能泄愤,又能捞钱,简直是“一举两得”。

最后抄家的场景,想想都让人难受:张家被翻得乱七八糟,抄出了2400多两黄金、10万多两白银,还有些珍宝。可这些钱,大多是他当首辅这么多年,朝廷给的俸禄和赏赐,哪是什么“贪来的”?他的长子张敬修,受不了这种屈辱和酷刑,最后自缢了;其他家人要么被流放,要么沿街乞讨。他一辈子心血搞出来的考成法,当天就被废除了;一条鞭法也被地方官改得面目全非,之前清丈出来的土地,又慢慢被豪强占了回去。

你说张居正图啥呢?他不是为了自己发财,也不是为了争权夺利,就是想让快垮掉的大明喘口气。可他太急了,也太刚了——他以为只要自己站得正、做得对,就能扛住所有压力,却忘了“树敌太多,终究会被反噬”。到最后,他救了大明,却没保住自己的家,这份遗憾,隔着几百年想起来,还是让人觉得可惜又心酸。

二、申时行:只想“和稀泥”,最后却糊不住墙

咱们先这么说吧,申时行接张居正的班,简直是把“反着来”刻进了骨子里。张居正那套“谁挡路就办谁”的硬脾气,到他这儿全变成了“谁都别得罪”的软身段。

他有个特别有意思的说法,叫“阳面讲道德,阴面搞妥协”——意思就是表面上跟文官们聊“祖宗规矩”“家国大义”,私底下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别闹到台面上,大家怎么舒服怎么来。你想啊,张居正留下的考成法多严?按月查进度,不达标就撸官。申时行一上来,直接改成“按季度查”,这下官员们瞬间松了口气,混日子的又多了起来,离职率一下子掉了40%。还有一条鞭法,他嘴上说“咱接着用”,可地方豪强想隐瞒田亩逃税,他也不较真,美其名曰“弹性执行”,其实就是放任不管。就连万历皇帝老找借口不上朝,他都能圆——皇帝说“脚痒”,他就跟大臣们解释“陛下连自己的毛病都说得这么细,多有诚意啊”,既给了皇帝台阶,又安抚了群臣,活脱脱一个“职场老好人”。

可这“老好人”的活儿,真不是那么好干的。最典型的就是“国本之争”:万历想废了太子立小儿子,文官集团死磕“立长不立幼”。申时行呢,私下劝皇帝“别硬来”,转头又跟大臣们说“我肯定站礼法这边”,结果两边都没落下好——文官骂他“没骨气,背叛祖制”,皇帝嫌他“两面三刀,不实在”,最后只能灰溜溜辞职。

他当首辅八年,表面看好像还行:漕运的粮食从300万石涨到了420万石,朝廷没断粮。可内里早烂了:土地兼并越来越狠,一年就从1.2%涨到1.7%;文官们的矛盾没解决,反而为后来的东林党争埋了雷;东北的女真部落都快崛起了,他也没当回事。这就像家里墙都快塌了,他不找人修,就拿白灰刷了一层,远看挺新,其实一推就倒——跟咱们现在职场里那种“为了不吵架,故意回避核心问题”的管理者一模一样,看着在维持稳定,其实是在攒更大的麻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后到了1591年,57岁的申时行干脆辞职回家了,好歹落了个“善终”。可他留下的烂摊子,那才叫吓人:万历彻底摆烂,几十年不上朝;文官们天天吵架,正事一点不干;财政也快撑不住了,一条鞭法早就名存实亡。后来有个叫孟森的历史学家,在《明史》里骂得特别狠:“遇上糊涂皇帝,再配上只会和稀泥的大臣,这不就是等着亡国吗?”这话虽然重,但真没说错——申时行这样的“糊裱匠”,遇上明朝那种烂透了的体制,除了延缓崩溃,根本没别的用。

再看海瑞——道德圣人的恐怖杀伤力

一、这个“清官”,为啥让全天下官员都怕?

一提到海瑞,大家第一反应都是“海青天”,是连皇帝都敢骂的硬骨头。可你知道吗?在当时的官场里,他比贪官污吏还让同僚头疼——因为他的“道德”太极端了,极端到像一把没柄的刀,不仅扎别人,还会把周围的秩序搅得稀烂。

先说他的“廉洁”,已经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他在淳安当知县时,穿的是打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家里老仆种的蔬菜,连肉都舍不得买。有一次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仗着父亲的名头,在驿站里敲诈勒索,把驿吏倒吊起来打。海瑞听说后,直接带人把胡公子抓了,还把他随身携带的几千两银子全没收,派人押送到胡宗宪面前说:“您常说要清廉,现在有人冒充您儿子受贿,我替您处置了。”胡宗宪气得说不出话,却没法发作——海瑞占着“道德”的理,你反驳他,就等于承认自己不清廉。

更让官员们害怕的是他的“认死理”。他任应天巡抚时,一上任就颁布规定:所有官员不准下乡收礼,不准侵占民田,连招待客人的菜都有严格标准——顶多三菜一汤,多一块肉都算违规。当时江南的官员,哪个没占过几亩民田、收过几次“节礼”?海瑞不管这些,直接下令清退所有被侵占的土地,连退休在家的内阁首辅徐阶都没放过。徐阶算是海瑞的“恩人”,当年海瑞骂皇帝被关大牢,还是徐阶救了他。可海瑞一点情面都不讲,逼着徐阶把家里多占的田全退出来,连徐阶的儿子被抓去坐牢,他都没松口。

久而久之,海瑞成了官场里的“另类”——没人敢跟他共事,也没人敢把重要的差事交给她。因为只要他在,别人就没法按“惯例”办事,哪怕是一点无伤大雅的变通,在他眼里都是“违背道德”。有次朝廷想调他去京城任职,结果六部的官员集体反对,不是怕他能力不够,而是怕他一来,自己的日子就没法过了。你说这算哪门子事?一个清官,反倒成了官场的“麻烦制造者”。

二、“道德”一旦走极端,就成了伤人的武器

我们总说“要讲道德”,可海瑞的故事告诉我们:道德这东西,一旦变成“绝对标准”,就会从行为准则变成绑架他人的工具。他就像个拿着“道德放大镜”的审判官,盯着别人的一举一动,只要有一点不符合他的标准,就会被贴上“贪腐”“虚伪”的标签,根本不管现实有多复杂。

就像他骂嘉靖皇帝那次,写了篇《治安疏》,把嘉靖批得一无是处,说他“沉迷修道,不管国事,百姓疾苦不闻不问”。这话是实话吗?是。可嘉靖再荒唐,也是一国之君,直接当着全天下人的面把他骂得狗血淋头,除了让皇帝恼羞成怒,除了让自己博个“敢言”的名声,还能解决什么问题?最后海瑞被关了大牢,朝政该烂还是烂,百姓该苦还是苦——他用“道德”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却没为现实带来任何改变。

这事儿放到现在,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络道德审判”。就像有些键盘侠,看到别人一点小事没做好,比如明星没给灾区捐款、普通人没给老人让座,就立刻跳出来骂人家“没良心”“不道德”,用自己的标准绑架别人,根本不管对方有没有难处、事情有没有隐情。他们和海瑞一样,都觉得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却忘了: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不是用来审判别人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不是用来制造对立的。一旦把道德当成“武器”,再正当的初衷,也会变成伤人的利器。

三、暴击指南:用“灰度认知”工具,平衡原则与现实

海瑞的悲剧,不是因为他坚守道德,而是因为他把“道德”当成了唯一的标尺,不懂世界是复杂的,需要“灰度”的空间。这套“灰度认知”工具,能帮我们在坚守原则和务实做事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变成“海瑞式”的破坏者。

工具核心:三问“道德落地法”

遇到事情别先急着用“道德”下判断,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 “我的道德标准,能解决实际问题吗?”

海瑞逼徐阶退田,看似维护了百姓利益,可徐阶一倒,当地的豪强趁机抢占更多土地,最后受苦的还是农民。这就提醒我们:做事不能只看“道德对不对”,还要看“结果好不好”。比如看到同事工作失误,别先骂他“不负责”,先想想怎么帮他弥补——指责是“道德审判”,解决问题才是“务实做事”。

小主,

2. “我有没有用自己的标准,绑架别人?”

海瑞觉得自己清廉,就要求所有官员都像他一样过苦日子,这就是典型的“道德绑架”。我们在生活中也一样:别因为自己愿意捐款,就骂没捐款的人“冷血”;别因为自己愿意加班,就说不加班的人“不敬业”。每个人的处境不同,对“道德”的践行方式也不同,尊重差异,才是真正的成熟。

3. “有没有‘退一步’的方案,既不丢原则,又能落地?”

完全的“道德绝对化”和完全的“无底线妥协”,都是走极端。比如海瑞清退民田,其实可以不用“一刀切”——对主动退田的官员从轻处理,对拒不退田的再严厉打击,这样既守住了“不侵占民田”的原则,又不会把所有官员都逼到对立面。现实中遇到矛盾也是如此:别要么“硬刚到底”,要么“彻底妥协”,找一个“中间方案”,往往能把事情办成。

关键提醒:道德是“方向”,不是“尺子”

海瑞的问题,在于他把道德当成了“丈量别人的尺子”,而忘了道德本该是“指引自己的方向”。真正的原则性,不是要求别人做到100分,而是自己先做到60分;不是用道德去批判现实,而是用行动去改善现实。就像我们常说的:“你可以发光,但别用你的光,去熄灭别人的灯。”这才是复杂世界里,最实用的“灰度智慧”。

再往下看看戚继光与李贽——实干家与思想者的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