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疗愈师的真心话

她开始失眠、食欲不振、情绪低落,工作时也无法集中注意力。

她想不通:“我那么努力地经营这段感情,为什么还是会失去?”

无奈之下,洛莉决定给自己找一位心理治疗师——温德尔。

一开始,洛莉很不适应,她习惯了倾听别人,现在却要把自己的痛苦暴露在另一个人面前。

她甚至会下意识地分析温德尔的治疗方法,想知道温德尔“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但温德尔并没有被洛莉的“专业”吓到,他只是耐心地听她倾诉,时不时地问一句:“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慢慢地,洛莉放下了自己的“专业面具”,开始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恐惧、愤怒和遗憾。

在温德尔的帮助下,洛莉慢慢看清:她之所以那么痛苦,不仅仅是因为分手,更是因为她对“爱情”和“未来”有着过高的期待。

她以为爱情应该是完美的,以为未来应该按照自己的规划来,却忘了,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未来也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洛莉也意识到,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她并不是“万能的”,她也会有脆弱的时候,也会需要别人的帮助。

这并不丢人,反而让她更能理解来访者的痛苦,也让她的治疗更有温度。

后来,洛莉慢慢走出了分手的阴影。

她开始重新享受生活,和朋友一起旅行、看电影、吃美食;

她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困境。

她发现,分手虽然痛苦,但也让她变得更真实、更通透了。

洛莉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人是天生的强者,每个人都会有脆弱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被治愈。

哪怕你是心理治疗师,哪怕你懂得再多的道理,也不例外。

承认自己的脆弱,寻求别人的帮助,不是软弱,而是勇敢。

洛莉在书中告诉我们,心理治疗的真相:不是“灌鸡汤”,而是“照镜子”

很多人对心理治疗都有误解,觉得心理治疗就是“灌鸡汤”,就是让你“乐观一点”“想开一点”。

但读了《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之后,你会发现,心理治疗根本不是这样的。

1. 心理治疗的核心:倾听与共情

洛莉在书里说:“心理治疗的本质,是一场高质量的对话。”

这场对话的核心,不是治疗师给你讲多少道理,而是治疗师愿意花时间倾听你,愿意真正理解你。

在咨询室里,治疗师不会打断你,不会评判你,不会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会耐心地听你倾诉,让你把心里的委屈、愤怒、恐惧、遗憾都发泄出来。

有时候,治疗师甚至不需要说太多话,只是一个眼神、一个拥抱,就能让你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

就像约翰,他一开始对心理治疗充满抵触,觉得“我没病,我不需要治疗”。

但洛莉没有强迫他,只是耐心地听他吐槽,慢慢地,约翰发现,终于有人愿意听他说话了,终于有人能理解他的压力了。

这种“被倾听”的感觉,让他慢慢放下了戒备,开始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个“倾听者”。

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会感到孤独、痛苦,就是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真正听他们说话。

他们的家人、朋友可能会劝他们“想开一点”,可能会给他们提很多建议,但却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真正去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而心理治疗师,就是那个愿意花时间倾听你、理解你的人。

在咨询室里,你可以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一切,不用害怕被评判,不用害怕被嘲笑。

这种“被接纳”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2. 心理治疗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

很多人以为,心理治疗就是“一次见效”,只要和治疗师聊一次,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

但实际上,心理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伤口愈合一样,需要时间和耐心。

洛莉的来访者中,约翰做了一年多的心理治疗,朱莉做了八个月,瑞秋做了半年。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并不是一直都在进步,有时候也会退步,也会陷入痛苦和迷茫。

但洛莉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们,而是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鼓励他们,引导他们。

小主,

比如瑞秋,她一开始在咨询室里哭哭啼啼,什么都做不了。

但随着咨询的深入,她慢慢开始尝试着走出房间,尝试着重新生活。

虽然中间也有过反复,比如看到前男友的照片会情绪低落,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