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认为,真正的优越感,是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成长,同时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
而虚假的优越感,只是为了掩盖内心的自卑,通过逃避问题、伤害他人来获得暂时的心理满足。
就像两个在学校的孩子,同样是想获得老师的关注,一个孩子选择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努力完成作业,用扎实的知识和良好的表现赢得老师的认可,这种优越感建立在真实的能力之上,能让他更有动力继续进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另一个孩子却选择上课捣乱、故意违反纪律,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吸引老师的注意,虽然暂时达到了目的,但这种优越感是空洞的,不仅不能让他成长,还会影响自己和同学的学习,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处境。
追求优越感的过程,就像在攀登一座山。
真正的攀登者,会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哪怕速度慢一点,也会坚持向上,最终站在山顶时,感受到的是发自内心的成就感;
而虚假的攀登者,却只想找一个低矮的土坡,站在上面假装自己登上了高峰,这种自欺欺人的优越感,终究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
只有把“让自己变得更好”和“为他人创造价值”结合起来,我们追求的优越感才会有意义,才能真正滋养我们的心灵。
3. 超越自卑的唯一道路:要有自己的生活风格、私人剧本和做人套路。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而在阿德勒的理论中,决定命运的其实是“生活风格”——它是我们在四五岁前就形成的一套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内心操作系统”,就像一本写好的私人剧本,我们之后的人生,大多会按照这个剧本去演绎。
这套“剧本”的形成,主要受童年经历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的塑造。
阿德勒总结了三种最容易让孩子“写错剧本”的情况:
第一种是有生理缺陷或长期患病的孩子,他们因为身体上的不足,容易过度关注自身,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从而产生自卑,甚至封闭自己;
第二种是被娇惯溺爱的孩子,父母把所有的爱和资源都倾注在他们身上,让他们形成“世界就该围着我转”的错觉,长大后进入社会,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陷入崩溃,无法接受他人的拒绝和批评;
第三种是被忽视冷落的孩子,他们从小没有感受到足够的关爱,很难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也不知道如何与别人合作,长大后容易变得孤僻、敏感,甚至对世界充满敌意。
比如有一个从小患哮喘的孩子,因为经常需要卧床休息,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奔跑玩耍,他的内心充满了自卑,觉得自己是“累赘”。
但如果父母能正确引导,告诉他人人都有自己的短板,鼓励他发展阅读、绘画等适合自己的兴趣,他就会慢慢接受自己的身体状况,用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实现自我价值;
反之,如果父母总是抱怨他“麻烦”,或者过度保护不让他接触外界,他就会陷入自卑情结,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不过,童年经历虽然会影响生活风格,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会被它永远束缚。
就像一本写好的剧本,我们依然有修改的权利。
只要我们能看清自己的“生活风格”,意识到其中的问题,就可以通过主动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重新书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生活风格”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我们一定要悟透“超越”的道:合作与奉献是唯一的解药
1. 为什么合作是解药?
人类从诞生之初,就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原始社会,我们需要一起狩猎、一起筑巢,才能抵御野兽的攻击、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和同事合作完成工作,和朋友合作互帮互助,和家人合作经营生活。
可以说,合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超越自卑的核心路径。
自卑的本质,是“我不够好”的自我否定,是对“无法融入集体”的恐惧。
而合作,恰恰能治愈这种恐惧和否定。
当你真诚地关心别人,主动融入集体,和他人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时,你会发现自己的价值——你的一个想法可能会帮助团队解决问题,你的一次付出可能会让他人感受到温暖,这种“被需要”的感觉,会让你从“我不行”的自我怀疑中走出来,建立起坚实的自信。
阿德勒在研究中发现,很多问题儿童、罪犯之所以会陷入困境,本质上都是缺乏合作精神。
他们因为童年的经历,没有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觉得自己被世界抛弃,于是选择用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而那些心理健康、生活幸福的人,往往都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
他们能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在人际关系中互相成就,这种融入集体的归属感,会让他们更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也能更从容地接纳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