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思考,快与慢》践行者

3. 培养概率思维与“经济人”视角

很多认知偏误的根源,是我们缺乏概率思维,习惯用“非黑即白”的直觉判断代替“概率高低”的理性分析。

想要驯服直觉,就需要培养概率思维,学会用数据和统计说话,而不是被个案或情绪左右。

比如面对“飞机失事”的新闻,不要只觉得“坐飞机很危险”,而是要了解“飞机失事的概率是多少”“和其他交通工具相比风险如何”;

看到别人靠理财赚钱,不要盲目跟风,而是要分析“这个理财项目的收益率有多少”“风险概率是多少”“是否符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小主,

同时,要理解“均值回归”的规律——任何极端的表现,最终都会回归到平均水平。

比如某支股票连续涨停,不要觉得“它会一直涨下去”,大概率会回归到合理的价格;

某个员工突然表现出色,不要立刻认定“他的能力一直这么强”,可能只是偶然因素导致的极端表现。

此外,还要学会剥离情感因素,用“经济人”的视角看待决策——只关注客观的收益和成本,而不是被心理感受左右。

我们的大脑常常会设置“心理账户”,比如把“工资”和“奖金”分开看待,觉得“奖金是额外的收入,可以随便花”,但从经济角度来看,工资和奖金都是自己的收入,没有本质区别。

想要避免心理账户的影响,就需要把所有收入和支出都纳入一个“经济账户”,做决策时只看数字:比如投资时,不要因为“这是自己的养老钱”就过度保守,也不要因为“这是意外之财”就冒险投机,而是根据项目的预期收益和风险做出判断;

购物时,不要因为“这件商品打折很划算”就购买,而是思考“这件商品我真的需要吗”“它的实际价值是否匹配价格”。

同时,可以预设一些明确的规则,替代情绪决策——比如炒股时设定“亏损达到10%就止损”,购物时规定“超过预算500元的商品,必须等待24小时再决定”,用规则约束自己的直觉,避免冲动犯错。

学了这么多,要来在实战中进行应用,比如在投资、管理、生活中的理性修行。

1. 投资理财:用理性对抗市场的“情绪陷阱”

投资理财是认知偏误的“重灾区”,市场的波动、媒体的渲染、他人的跟风,都容易让我们的系统1失控,做出错误的决策。

想要在投资中保持清醒,就需要把双系统理论和防御策略落到实处。

首先要警惕锚定效应——很多投资者会把“买入价”当作锚点,比如以10元买入某支股票,当股价跌到8元时,会觉得“已经亏了2元,不能卖”,死守着亏损的股票不愿止损。

但实际上,买入价只是一个历史数据,和股票未来的走势无关,正确的做法是抛开买入价这个锚点,根据公司的基本面、行业趋势等客观因素,判断股票是否还有持有价值。

如果公司基本面恶化,哪怕亏损也要及时止损,避免更大的损失。

其次要看穿框架效应——券商或基金公司在宣传产品时,总会用“近一年收益率高达20%”这样的表述,却很少提及“过往收益不代表未来表现”“该产品的风险等级很高”。

投资者需要学会拆解框架,不被表面的数字迷惑,而是要深入了解产品的投资标的、风险系数、历史波动情况,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出选择。

同时,要运用“事前验尸法”——在投资前,假设“这笔投资已经亏损了”,思考“可能的原因有哪些”,比如市场下跌、行业衰退、公司经营不善等,并提前制定应对方案,比如分散投资、设定止损点,避免遇到风险时手足无措。

此外,还要避免可得性偏差——不要因为近期某类股票涨得好,就觉得“这类股票一定能赚钱”,比如看到新能源股票连续上涨,就盲目买入,却忽略了行业竞争加剧、估值过高的风险。

应该通过数据分析行业的长期趋势和基础概率,而不是被短期的市场表现左右。

2. 团队管理:用制度规避“群体直觉”的误区

团队决策中,不仅个人会受到认知偏误的影响,还会出现“群体直觉”的误区——比如开会时,第一个发言的人提出观点后,其他人会被锚定效应影响,纷纷附和;

或者因为“从众心理”,大家都默认接受多数人的意见,而忽略了少数人的理性声音。

作为管理者,需要建立科学的决策制度,让系统2在团队中发挥作用。

首先可以设置“决策缓冲期”——对于重要的团队决策,比如项目立项、人事调整、大额支出等,规定“提出方案后,必须等待24小时再讨论决定”,避免大家在情绪激动或认知放松的状态下仓促决策。

这24小时里,每个人都可以冷静思考方案的利弊,收集更多客观数据,而不是被当场的氛围左右。

其次可以用“检查清单”对抗直觉偏差——针对常见的决策场景,比如招聘、项目评估,制定详细的检查清单,把模糊的“感觉”转化为明确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