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施工的时候,一根铁棍意外刺穿了他的前额叶,虽然捡回了一条命,智力也没受影响,逻辑思维也很清晰,但整个人都变了。
以前他是个踏实稳重、负责任的人,后来却变得冲动易怒、自私自利,还特别情绪化,根本没法做长远决策,最后连工作都丢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理性决策从来离不开情感的“导航”,要是没有大象的情绪锚定,骑象人再聪明,也会像没了方向的船,在海上乱漂。
除此之外,骑象人还有三个“致命弱点”,让他在和大象的博弈中一直处于下风。
第一个弱点是,意志力就像肌肉,用多了会累。
心理学家鲍迈斯特做过一个“自我损耗实验”:他把受试者分成两组,一组人面前放着巧克力和萝卜,让他们只能吃萝卜,不能吃巧克力;
另一组人可以随便吃。
之后让两组人一起解一道特别难的数学题,结果发现,只能吃萝卜的那组人,平均放弃的时间比另一组早了很多。
这说明我们每天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就像手机电量,对抗一次诱惑就消耗一格电,要是一天下来诱惑太多,电量耗尽,骑象人就没力气管大象了,只能任由它胡作非为。
比如你白天在公司忍住了奶茶、蛋糕的诱惑,晚上回家就很容易忍不住刷手机到半夜,其实就是意志力“透支”了。
第二个弱点是,很多决策其实是“事后诸葛亮”。
神经科学家本杰明·利贝特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受试者自由选择一个时间按下按钮,同时记录他们的大脑活动和意识产生的时间。
结果发现,大脑在受试者意识到“我要按按钮”前,就已经启动了相关的神经活动。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是大象先“动了”,骑象人才跟上,还以为是自己做的决定。
就像你有时候突然想吃某家火锅,其实是大象的本能在作祟,骑象人还在旁边找理由:“这家火锅确实好吃,而且好久没吃了,偶尔吃一次没关系”。
第三个弱点是,两者的“处理能力”差太多。
大象每秒能处理数百万条信息,比如同时感知周围的温度、声音、气味,还有自己的情绪、身体状态,根本不用刻意费力;
而骑象人一次只能有意识地思考一件事,就像一台内存很小的电脑,同时开几个软件就会卡顿。
比如你一边工作一边刷手机,看似 multitasking,其实效率特别低,就是因为骑象人根本应付不过来,只能在两件事之间来回切换,最后哪件事都做不好。
知道了这些,你就别再怪自己“意志力薄弱”了。
我们内心的分裂,是进化留下的必然,是感性和理性的天然张力。
骑象人虽然弱小,但他有智慧;
大象虽然强大,但它能被引导。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这头大象还会给我们的幸福设置哪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