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心流》提升专注的技巧

心里从混乱变得有序,那种平静和满足感,自然就来了。

我想起在孩子小的时候,夏天的午后,搬个小板凳坐在院子里陪她拼拼图或者搭积木又或是玩乐高。

一千块的拼图,密密麻麻堆在桌上,一开始毫无头绪。

但为了陪伴孩子,我慢慢静下心来,先找边缘的碎片,再根据颜色分类,一片一片往上拼。

不知不觉,太阳都落山了,蚊子围着我们转,我却一点都没察觉。

当最后一块拼图归位,看着完整的图案,心里那种满满的欢喜,现在想起来还很清晰。

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外界的打扰,只有我和孩子和拼图,那种状态,就是最纯粹的心流。

现在有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手机里各种花样,不是失去了体验心流的能力,而是被太多东西分散了注意力。

我们总在追求“更快、更多、更好”,却忘了慢下来,好好做一件事。

我们总以为幸福是赚大钱、住大房子、出人头地,却忽略了那些藏在专注里的小确幸:认真做一顿饭的满足、专注读一本书的沉浸、用心完成一项工作的畅快。

这些小确幸,才是构成幸福的基石。

就像米哈里说的,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一种在日常琐事中,主动创造专注体验的能力。

二、心流不是“天赋”,是人人都能学会的“做事方式”

很多人觉得,心流是可遇不可求的。

只有做自己特别热爱的事,比如画画、弹琴、写作,才能进入心流状态。

但读了《心流》我才知道,心流和事情本身没关系,和我们“做事的方式”有关系。

小主,

哪怕是做家务、上班打卡,只要找对方法,也能进入心流。

米哈里在书里总结了心流出现的几个条件,我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其实特别好理解:

1. 有一个“跳一跳能摸到”的目标

心流的目标,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具体、可执行的小事。

比如“今天把这篇报告写完”

“把厨房的油污彻底清理干净”

“学会一道新菜的炒法”。

目标不能太简单,太简单了会觉得无聊;

也不能太难,太难了会觉得焦虑。

刚好是你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完成的,这种“跳一跳能摸到”的难度,最容易让人投入。

我之前学做面包,一开始就想做那种带花纹、口感松软的欧式面包,结果要么发不起来,要么烤得过硬,试了几次都失败了,越做越没信心。

后来我降低目标,先从最简单的吐司开始,跟着教程一步一步来:称量面粉、酵母、水的比例,控制发酵的温度和时间,揉面时耐心揉到出膜。

这个目标不难,只要认真做就能成功。

当我第一次烤出金黄松软的吐司,切片时能闻到麦香,那种成就感,让我一下子就有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