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别让心流变成执念:专注是为了更自由,不是更束缚
虽然心流很美好,但我们也要注意,不要让心流变成一种执念。
有时候,我们太执着于追求心流的体验,反而会陷入另一种焦虑。
我以前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进入心流状态,我强迫自己每天必须专注工作4个小时。
如果哪一天没做到,就会觉得特别自责,甚至怀疑自己。
结果呢?越强迫自己,越难专注,反而陷入了焦虑的循环。
后来我才明白,心流是一种自然的体验,不是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
它就像一阵风,来了就好好享受,走了也不用强求。
我们追求的不是“每时每刻都在流”,而是在生活中多一些这样的美好时刻。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把心流用在了不好的事情上。
比如有些人沉迷于游戏,虽然也能进入心流状态,但这种心流是有害的。
因为游戏带来的心流,是为了追求虚拟的奖励,比如升级、排名,这种心流会让人越来越依赖,有一种自然惰性形成,甚至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真正好的心流,是“为自己而流”,是为了成长,为了快乐,为了有意义的事。
如果一种心流体验,让你变得更自律、更充实、更快乐,那它就是有价值的;
如果它让你变得更颓废、更依赖、更迷茫,那就要及时停下来。
米哈里在书里说,心流的最高境界,是把心流体验和生命的意义联系起来。
比如一位医生,他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进入心流,是因为他觉得治病救人是有意义的;
一位老师,他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进入心流,是因为他觉得教书育人是有价值的;
一位农民,他在田地里耕种时进入心流,是因为他看着禾苗从发芽到成熟,觉得这份劳作能滋养生命,充满了踏实的意义。
当我们做的事和自己认可的价值对齐时,心流带来的快乐就不会是转瞬即逝的,反而会沉淀成心里的力量,支撑我们走过生活里的难。
我认识一位社区志愿者,她退休后没在家享清福,反而主动承担起社区里孤寡老人的帮扶工作。
每天早上,她会先去给几位老人送早餐,然后帮他们打扫房间、陪他们聊天,有时候还会教老人用智能手机视频、发红包。
一开始,家人不理解,觉得她瞎忙活,又累又没好处。
但她自己却乐在其中,每天都精神饱满。
她跟我说,每次帮老人解决一个难题,比如教会老人视频通话,让他能和远方的孩子见面;
或者帮老人修好漏水的水龙头,让他不用再麻烦别人,心里就特别踏实。
陪老人聊天时,她会专注地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有时候还会一起回忆老物件、老习俗,不知不觉一上午就过去了。
对她来说,这份志愿工作不是负担,而是能让她进入心流的“修行”,因为她觉得“能帮到别人,自己的日子也变得有分量了”。
这种把心流和意义绑定的状态,才是最稳的。
它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动摇,也不会因为遇到困难而放弃。
就像那位志愿者,哪怕家人不理解,哪怕有时候会被老人误解,她也能坚持下来,因为她在这份工作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找到了持续的快乐。
还有一种需要警惕的情况,就是把心流当成“逃避现实的借口”。
有些人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在生活中遇到矛盾,就躲进自己的小世界里,通过长时间做一件事来进入心流,以此逃避该面对的问题。
比如有人和家人吵架后,就通宵打游戏;
有人工作失误后,就整天躺在床上看书。
这种心流,看似能带来短暂的平静,实则是一种自我欺骗,问题始终存在,逃避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真正的专注,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生活,而不是逃避生活。
心流应该是我们的“加油站”,让我们在专注中获得能量,然后有勇气去解决生活里的难题;
而不是我们的“避风港”,让我们躲在里面不敢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