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咨询关系的平等合作

心理咨询如何完成自我的仪式的?

蛤蟆的觉醒,离不开苍鹭咨询师的引导。

十次咨询,就像一场自我救赎的仪式,每一次都在触碰内心深处的伤痕,每一次都在重建自我认知。

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认为它是“给答案”“讲道理”的过程,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告诉我们,真正的心理咨询,是一场平等的合作,是咨询师用专业的方法,帮助来访者唤醒自我觉醒的力量。

苍鹭咨询师的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1. 咨询关系的革命性重构:从权威依附到平等合作

传统的医患关系中,医生是权威,患者是被动的接受者,医生开具药方,患者照方抓药。

但心理咨询的关系,却完全不同。

它不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合作关系。

苍鹭咨询师从一开始就明确告诉蛤蟆:“只有你为自己咨询时,我们才真正合作。”

这句话,打破了传统医患关系的权力结构,将改变的责任归还到蛤蟆自己身上。

苍鹭从不评判蛤蟆的行为,也不急于给出建议。

当蛤蟆抱怨朋友不理解他时,苍鹭没有说“你朋友不对”或“你应该原谅他们”,而是问他:

“你怎么看这件事?”

“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当蛤蟆陷入自我否定时,苍鹭没有安慰他“你已经很好了”,

而是引导他思考:“这种想法是从哪里来的?”

“它对你有什么影响?”

这种“不评判、不指导”的立场,让蛤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和尊重。

他可以放心地袒露自己的脆弱和不堪,不必担心被指责或嘲笑;

他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不必害怕被否定或纠正。

在这样的关系中,蛤蟆的主体性被激活,他不再是被动接受“治疗”的病人,而是主动探索自我的“来访者”。

心理咨询的核心,是建立信任的关系。

当蛤蟆感受到苍鹭的真诚和尊重时,他才愿意打开自己的内心,直面那些被压抑已久的创伤。

这种信任关系,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蛤蟆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现实,让他有勇气在安全的环境中探索自我,尝试改变。

现实中,很多人之所以不愿寻求心理咨询,就是因为对这种关系存在误解,害怕被评判、被指责,或者觉得咨询师会“控制”自己的想法。

但真正的心理咨询,是赋予来访者力量,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而不是依赖咨询师给出答案。

就像苍鹭对蛤蟆说的:“我不能替你做决定,也不能给你答案,但我可以陪你一起寻找答案。”

2. 提问的艺术:苍鹭如何用问题撬开认知牢笼?

如果说信任的咨询关系是疗愈的基础,那么提问就是苍鹭最有力的工具。

苍鹭的提问,从来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为了引导蛤蟆深入思考,觉察自己的情绪和认知模式。

他的提问,就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撬开了蛤蟆的认知牢笼,让他看到了自己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苍鹭的提问,主要围绕三个核心:

“你怎么看?”

“你感觉如何?”

“你会怎么做?”

这三个问题,构成了自我探索的螺旋阶梯,引导蛤蟆从事件描述深入到情绪觉察,再到行动重构。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