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日常过成诗:把柴米油盐酿成酒
生活的诗意,从不在远方的盛景里,而在日常的烟火气中。
那些柴米油盐的琐碎、晨昏交替的平淡,只要用诗意的眼光去审视,便能酿成醇香的美好。
就像萧三闲所说,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便能唤醒对庸常生活的珍视——原来平凡的日子里,藏着最动人的幸福。
清晨,阳光透过窗棂洒在餐桌,可写下“晨光吻窗台,粥香漫屋来”;
傍晚,与家人漫步街头,晚霞染红天际,可写下“夕阳铺长路,晚风拂鬓角,家人常相伴,岁月皆静好”;
菜市场里,果蔬新鲜、吆喝声喧,可写下“青椒映红椒,翠色入眉梢,豆腐凝温润,烟火暖尘嚣”。
灵感从不是刻意寻找的奢侈品,而是生活中随手可拾的馈赠。
路边的一朵小花、天上的一朵白云、耳边的一阵风声、家人的一句叮咛,都能成为诗歌的素材。
不必苛求格律工整,不必追求辞藻华丽,哪怕只是三言两语的短句,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感受,便能让日常的琐碎变得生动有趣,让平凡的日子充满仪式感。
把柴米油盐酿成酒,不是要脱离现实,而是要在平凡中坚守一份热爱与从容。
当我们学会用诗歌为日常上色,便会发现,生活从未缺少美好,只是缺少发现美好的眼睛与感受美好的心灵。
就像海子笔下“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的生活,看似朴素,却因诗意的滋养,变得丰盈而温暖。
我们要警惕,不要把诗歌从解药变成迷药了。
诗歌是治愈心灵的良药,但倘若用之不当,便会沦为让人沉沦的迷药。
我们需警惕两种陷阱:一是用诗歌美化逃避,二是用诗歌沉溺悲伤。
1. 逃避现实的陷阱
小主,
诗歌能构建理想的精神桃源,让我们在疲惫时短暂喘息,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躲在诗意的壳里,逃避现实的问题。
有人遭遇职场矛盾,不主动沟通解决,反而闭门写诗,描绘“无案牍之劳形”的隐居生活;
有人面临家庭困境,不努力改善关系,反而沉迷创作,幻想“世外桃源”的宁静。
这样的诗歌,不是疗愈的解药,而是麻痹自己的精神鸦片。
真正的诗歌疗愈,当如韩仕梅一般——诗歌给了她反抗的勇气,而非逃避的借口。
她在诗中倾诉痛苦,更在现实中勇敢行动,最终挣脱了婚姻的枷锁。